守候貧困山村留守兒童的青春到底有什么價值與意義,80后教師劉黑華不斷在內心問自己,甚至也想過調離村小。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馬頭嶺鄉四所村小中,他在其中的鐘家村、株梓塘、太和村三所最偏遠的村小任教15年,且是包班的“全科”老師。
現在,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再孤獨。隨著地方黨委、政府授予他先進工作者榮譽,教育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到訪,他感受到人生堅持的價值,社會并沒有忘記他的默默奉獻。
初冬的馬頭嶺鄉,寒風刺骨,但劉黑華現執教的太和小學里卻很溫暖。蘇仙區教育基金會給學校里40多名留守兒童送來了書包、筆記本、文具等禮物。
這是一個住著400多戶、1800多名村民的村莊,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老人婦女則以種煙葉或水稻為生,留守兒童多,生活條件艱苦,山外沒有一個師范院校畢業的老師愿意來這里教書。
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的劉黑華好不容易跳出了山門,但是,馬頭嶺鄉的學區主任與村支書站在面前,懇請他回小山村教書時,小伙子想到山里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睛,咬咬牙答應下來。
年輕的劉黑華給這所閉塞落后的山村小學帶來了清新氛圍與活力。上音樂課,他既會彈風琴,又識五線譜,就領孩子們吹拉彈唱;上作文課,他把學生們帶到剛成熟的橘園里,面對金燦燦的橘子,教學生如何描寫秋天;上美術課,他牽著大家的小手飛出校門,把山村的河流、稻田搬上畫板……
他根據每個學生的成績設置3種培養方案。對優秀生,重在能力的培養,題目多一點、難一些;針對后進生,重在基礎知識的鞏固,題少而簡單,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體驗學習進步的快樂。對個別“破罐子破摔”的學生,則以“慈母”般的關愛去對待。
把私自走路去山外找打工父母的兩姐妹接回學校后,劉老師堅定了扎根山村小學的信念,主動撤銷了申請調動的報告。郴州市十三完小的師生知道后,捐款4000多元為該校購買一臺電腦,使學校開通“親情QQ”聊天視頻,每周定期讓這里的留守兒童與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進行“面對面”交流,小山村的師生也走進了“互聯網+”時代。
“要帶好每一名貧困山區的孩子,將來讓他們帶著知識與智慧走出大山,實現人生的夢想。”劉黑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