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鄉村教師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繼6月1日國務院發布經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之后,9月8日,以聚焦我國中西部偏遠地區教育、表彰縣及以下優秀教師的首屆“啟功教師獎”在北師大頒發,來自基礎教育一線的10位基層鄉村教師每位獲得50萬的獎金。9月16日,“馬云鄉村教師計劃”又正式啟動,馬云承諾每年拿出1000萬元獎勵西部100名鄉村教師。近日重慶市又出臺規定,將建立新聘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制度,城鎮學校新招聘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時間不得短于2年。
鄉村教師能有如此高的關注度,表面上看是鄉村教育之喜,實則暗藏了當下鄉村教育之隱憂。“啟功教師獎”和“馬云鄉村教師計劃”重獎鄉村教師,當然有利于匯聚各方力量關注鄉村教育,但對于全國330多萬鄉村教師來說,獲獎者終歸只是極少數。重慶市等地規定的“新招教師須先到鄉村任教不得低于2年”,此類政策以行政手段調節師資配置,從數量上暫時填補農村教師的短缺,當然是可行的路徑。但問題在于,這一帶有高度“計劃色彩”的行政干預,只會進一步弱化農村教師的“職業黏性”,可以預見的是,兩年一個周期的“由鄉進城”,師資的頻繁更迭,勢必會使得鄉村學校成為過往的客棧。
李克強總理說得好,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不是樓房,不是課桌,而是教師。要發展和改變鄉村教育,必須要下大力氣穩定鄉村教師隊伍,讓他們真正“留得住”,樂于扎根山區,默默堅守和無私奉獻。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鄉村教師本土化是保持鄉村教師隊伍穩定的有效辦法。因為本土教師在地域架構、文化背景、血緣關系、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等方面皆根植于當地,更有可能心無旁騖而扎根家鄉服務教育。回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兩級都有學校,無論是公辦教師,還是民辦教師,差不多都做到了本土化,每年的師范畢業生幾乎都回到了原籍教書,源源不斷地為鄉村教育注入活力,也為那時的鄉村帶來了夢想和希望。
中央政府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也專門提出了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等極具針對性的措施。筆者建議各相關部門應當及時研究并完善一系列實現鄉村教師本土化的機制,以解決鄉村教師短缺和留不住的問題。
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改善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讓鄉村教師真正享受到職業的尊嚴與幸福,是留住鄉村教師的必然選擇。鄉村教師“招不來、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鄉村一般地處偏遠,信息閉塞,條件艱苦,生活單調乏味,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為鄉村教師待遇過低,微薄的收入不足以回報艱辛的付出。教師也是人,養家糊口理所當然,“人往高處走”乃人之常情,沒有一定的經濟保障與物質條件讓老師們居有定所、病有所醫、衣食無憂,所有空洞的說教都無濟于事。
教育的長遠發展也告訴我們,全面提高鄉村教師的師德水平,增強他們扎根鄉村、終身從教的使命感以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是留住鄉村教師的治本之策。留人留心,只有讓鄉村教師真正對鄉村教育有了感情,對鄉村的孩子有了情感,對養育我們的鄉村有了情感,他們才會心甘情愿地長久服務于鄉村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待遇留人之外,還應該做到事業留人,這當然要靠教育理想的引領,職業精神的塑造,榜樣標桿的示范,情感價值的熏陶,人生境界的提升,家國情懷的擔當。
現代化帶來的人口流動、城鎮化引發的鄉村萎縮,看似不可逆轉,但只要還有鄉村人口的存在,鄉村教育就會存在,只要能留住優秀的鄉村教師,鄉村孩子、鄉村教育乃至鄉村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