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重陽節的“歲數”,雖可上溯到兩千年前的先秦,但被中國政府定義為“老人節”,卻是晚近的上世紀80年代末。
最近一段時間,社會上對于放開二胎政策的討論再次轉熱。除了對于未來勞動力供給的擔憂,也跟沉重的養老壓力相關。對每個人都遲早冉冉乎將至的“老”,正引來難“養”之惑。老齡化命題已經橫亙在中國社會發展的路徑之中,不容輕視。
曾經“茱萸插鬢花宜壽”的古人,習以為常的,是韓愈那般,不到40歲就“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無法想象七八十歲已屬平常的今人之高壽。據世衛組織《2013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人均壽命達76歲,排在中高收入國家的74歲之上。而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超過2億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正是國人整體“長壽”的秘訣,當然,由此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老齡化問題。如此巨大的養老壓力,莫說歷朝歷代難以想象,就是放在當今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讓政府頭疼不已。
去哪里養老?讓誰養老?與龐大的老年群體相比,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并不樂觀。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到今年年底每千名老人將擁有30張床位,這意味著養老機構只能為3%的老人提供服務。大部分的養老,還依然托付于忙碌著生計的子女,甚至依靠尚有勞動力的老伴老友。雖然社會保障網漸織漸密,不少地方也出臺諸多借重民間力量、鼓勵家庭養老等措施,但這還遠遠不夠。養老服務這個“朝陽產業”,何時能解“夕陽焦慮”?
養老的挑戰,還不僅僅在于物質力量層面。老人倒地的扶與不扶,竟成國人“困境”;養老院進了社區,竟引居民抗議。從社會道德角度看,孝親,既是情感表達與教養體現,也是對意志品質甚至協調能力的修煉。先人以孝治天下,果然智慧通透。忠臣必出孝子之門,大有道理,沒有責任與擔當,孝子豈是好當的?孝道,不僅僅是家庭倫理,而且擴展為社會倫理、政治倫理。
當代國人不但趕上從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騏驥一躍,還進入了有史以來老年人壽命最高、人數最多、比例最高的時代。人均壽命提高、獨生子女成年、人口流動性激增這“三碰頭”的社會背景,讓老齡化的社會難題,不可能再靠一家一戶自行解決。據測算,2030年起,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就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獨生子女長大成人,父母漸漸老去,人口老齡化,無論是對個人、家庭,還是社會、國家,都提出了嚴峻挑戰。
周朝有儀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說的是,隨著年事增高,老人受尊敬的范圍便由家及國。在飲菊花酒、食重陽糕之際,我們登高遠望,更能體會國家設定“老人節”的深意所在,也更能理解老齡化這道社會命題的價值所在。如何把尊老敬老的傳統一貫至今,如何拓展改善養老事業,不僅僅關乎道德與倫理,還有經濟與社會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