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廣州紫來大街的80歲老人余可然迎來一位鐘點工,每個月上門提供15小時的居家養老服務。據悉,這是廣州全面推廣實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之后,擁有本市戶籍的老人家可以享受到的政府購買服務。按照相關規定,有兒女但不在一起生活的80歲(含)以上老人家也可以申請。(9月28日《廣州日報》)
勿庸置疑,家庭是法定養老主體和老年人養老的基本保障。然而,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推進、經濟社會的轉型和城鄉群眾生活方式的轉變,全社會正面臨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問題。如此語境下,廣州率先向8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既讓空巢老人免費享受到家政式服務,又解除了子女的后顧之憂,其樣本意義不容小視。
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2億,每年以近1000萬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將是目前的三倍。隨著老齡社會的來臨,一個最大的“中國特色”就是整個社會都處于“未富先老”的境地,尤其是老人的經濟狀況,更是“未富先老”。據統計,我國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已愈3300萬,這個群體正面臨著物質匱乏和精神空虛的雙重困境,生存狀態令人堪憂。特別是,我國目前的公共養老機構明顯供不應求,因此,全面推行居家養老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居家養老服務,是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這種服務模式既解決了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泊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家庭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是一種介于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可見,推進和保障居家養老服務,順應了社會和公眾的普遍期待。
首先,政府應實行政策扶持和精神幫扶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完善社區養老設施配套建設,強化社區公共醫療服務,落實老年人相關補貼制度,著重解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問題。另一方面,開展親情牽手活動,鼓勵大學生、部隊官兵等青年群體,與老人結為國策親戚,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親情撫慰。特別是,應借鑒廣州做法,政府為居家養老服務埋單,向老人免費提供家政式服務;有效整合社會愛心資源,將政府、護理員、志愿者、老人、子女多方有機融合,逐步打造以“親情服務”為基調,以“快樂養老”為目標的新型養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