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秋節當晚,數以萬計市民及游客到三亞灣沙灘、大東海景區拜月賞月。直至28日凌晨3時,賞月人群才陸陸續續離開,留下狂歡過后遍地的垃圾,共計百余噸。當地出動了1800多人,出動17輛垃圾車,對三亞灣沿線全面清掃了3個小時,才將賞月垃圾徹底清除。據介紹,賞月當晚,城管隊員、治安聯防隊員以及環保志愿者們不間斷地穿梭在海灘上,發放垃圾收集環保袋,勸導市民游客愛護海灘環境,但很少有人配合。(9月29日澎湃新聞網)
之所以會有多達數萬(另有說法是有十萬人之多)的市民、游客,選擇在中秋節當晚到三亞的海灘賞月,就在于海灘風景秀美,視線開闊,有很好的賞月氛圍。要是海灘上垃圾遍地,不要說坐著賞月,恐怕市民、游客連一分鐘也不會多呆。
人們愿意享受海灘良好賞月環境,卻無意配合帶走游玩期間產生的垃圾,而是將大量的垃圾留在海灘上。如果當地缺乏必要的應急預案,垃圾處理車輛和人力調配不足,臟亂差的海灘景象就會至少持續好幾天,不堪入目。在此過程中還可能出現部分垃圾被卷入海內,造成污染事件。若是部分啤酒瓶破碎之后卷到海水掩蓋的近海海灘,則意味著突出的安全隱患,那些留下垃圾的人們也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
對在海灘上亂扔垃圾的后果,相關的市民、游客顯然不能推諉稱沒有想到(即便真有沒注意亂扔垃圾問題的人,也肯定會接收到海灘上城管隊員、治安聯防隊員、志愿者發出的提醒)。如果同樣的行為出現在市民居住的小區、游客下榻的酒店,肯定是不被接受的,人們會清清楚楚表明亂扔垃圾的直觀危害和潛在后果,以此為據主張自己的權利。說到底,市民、游客愛護環境,履行環保義務的意識薄弱,盡管熱愛潔凈環境,卻只愿意坐享其成,不肯哪怕“搭把手”帶走自己產生的垃圾。
當然,市民、游客愛護環境的意識薄弱,未必一定等于會產生亂扔垃圾的行為。這就需要相關的景區等公共區域,強化愛護環境主題宣傳,增加公共區域垃圾回收裝置,并設計必要的激勵機制,驅動市民、游客配合減少亂扔垃圾的數量。
在海灘、景區等公共區域做好愛護環境主題宣傳,不應當等到市民、游客就位后才安排人員穿梭宣傳,因為那樣做即顯單一蒼白,又可能觸發抵觸情緒。可以考慮在公共區域周邊設置更具畫面感的宣傳裝置,將過往一些節假日期間垃圾遍地的圖像呈現在人們面前,設置直接有力的宣傳語,要求市民、游客在破壞環境和愛護環境中作出選擇。這樣一來,將迫使市民、游客意識到亂扔垃圾行為的后果和影響,消除“裝糊涂”的空間,如果依然亂扔垃圾,就會對應丑陋粗鄙等“素質低”的標簽。
像三亞灣沙灘、大東海景區這樣每逢節假日就會出現密集客流的景區,當地管理單位還應在不影響景區游覽、休閑整體體驗的情況下,節假日之前在景區各處安裝更多的垃圾回收裝置,鼓勵游客們就近投放垃圾。如果能夠提供更多的垃圾回收裝置,就近投放成為可能,肯定要比讓市民、游客自行帶走垃圾,帶到景區之外再完成投放,更能贏得響應。
三亞灣沙灘、大東海景區等景區的管理單位,節假日結束后會付出高額成本,來清除垃圾。既然如此,完全可以開展激勵機制的測試,對自行攜帶啤酒瓶等可回收物品集中投放的市民、游客,發放等同于市場回收價的獎勵,并贈送愛護海灘環境主題的小型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