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是城市治理無法回避的難題,像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面對的挑戰更大。從2012年開始,廣州把破解“垃圾圍城”的重點放在了垃圾分類上。“經過3年奮斗,廣州已取得垃圾分類這場‘硬仗’的階段性勝利”,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日前宣布了這一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同時也明確了這場“硬仗”的勝利時間表,“還要等到2017年”。
廣州是一座城區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在傳統的填埋處理模式下,城區生活垃圾早已經“無地自容”。數據顯示,廣州每天需處理生活垃圾2.26萬噸,但現有的垃圾處理設施不堪重負。一邊是垃圾與日俱增的勢頭絲毫未減,一邊是新建大型垃圾焚燒廠進展緩慢,“垃圾圍城”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治理“硬骨頭”。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政府不重視垃圾不行,不科學處理也不行,不尊重民意更不行。在紛繁復雜的垃圾治理意見中,垃圾填埋場因為土地資源稀缺和環境污染制約而不可能無限制擴大,垃圾焚燒廠選址因“鄰避效應”而進展緩慢,唯有推行垃圾分類才能最大程度上獲得政府和公眾認可。而且,垃圾分類對垃圾焚燒和填埋有百利無一害。這應該是廣州這些年堅定不移推行垃圾分類處理的最重要原因。
盡管垃圾分類對于不少人來說還屬于一個超前生活習慣,但對于廣州城市治理卻是一個正確選擇。3年來,廣州全力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每年7月10日都要召開動員部署會議,足見垃圾分類在廣州城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如今廣州市垃圾治理體系日益完善,截至6月底,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社區達781個,生活垃圾分類合格社區達1247個,合格機團單位達270個,學校垃圾分類示范基地達1374所;大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成功落地并有序推進建設,已建成項目運營管理不斷規范;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成效顯著,累計規范建設回收站點3100個,試點建設了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項目6個。咬定青山不放松,經過幾年努力,廣州已經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特大型城市特點和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處理的路子,今年4月更是進入了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行列。
廣州垃圾分類的“階段性勝利”讓人振奮,但遠未畫上休止符。因為垃圾分類說到底有賴于人們的行動自覺,這如同遵守交通規則、按順序排隊一樣,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廣州市人大代表曾視察過垃圾分類情況,結果在不少地方發現“明察的效果普遍不錯,暗訪的地方基本沒分類”。也就是說,現在的垃圾分類還遠沒有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雖然人們對于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認識比較一致,但很多人并沒有形成“人人有責”的公共意識。無數經驗告訴我們,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歷來頗費周折。這也就注定了垃圾分類要打場持久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達成,而需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現在距離2017年真正的“勝仗”時間已不多,破解“垃圾圍城”的任務依然無比艱巨。但只要廣州啃下“垃圾圍城”硬骨頭的決心不變,垃圾“分類”、“減量”、“無害化處理”的思路不變,并且堅定不移地推廣下去,終有一天會完全“內化”為市民的自覺行動。這是公眾期待中的真正“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