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環保約談玩的只是“心跳”
時間:2015-09-14 11:11:11
來源:紅網 作者:余志勇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承德、滄州、臨沂等城市都因為環保工作不力,這些城市的主要負責人都曾被環境保護部約談。在媒體的聚焦下,市長們表達歉意、做出承諾,引發社會高度關注。(9月13日中國廣播網)
保護好一方山水,造福百姓,遺澤子孫,乃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責任。然近年來,環境問題不時引發公眾焦慮,當環保局長屢屢成為質疑焦點,“邀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請環保局長喝黑水”成為熱點新聞時,環保局長“匿名舉報”的尷尬,環保部門“看得見管不到”的無奈,再次折射出,環保問題光靠環保部門的確獨木難支。與此同時衍生的檢驗湖泊水質的標準,是看市長敢不敢跳下去游泳。真可謂是一語道破環保問題的“天機”。筆者以為,在媒體的聚焦下,因為環保工作不力受到約談,市長們表達歉意、做出承諾,不能玩的只是“心跳”。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毋庸諱言,環保約談作為近年來我國環保執法的新手段,當有了國家部委的強力介入,被約談的政府負責人便常常“痛下決心”表明態度,讓約談看上去真的很美。就如環保部、河北省政府曾聯合約談保定市人民政府,要求對方在今年6月30日前對白洋淀環境整改到位一樣。約談會上,環保部相關負責人未留情面地指出問題,保定市政府也拍了胸脯保證完成整治任務,結果是7月白洋淀水質為Ⅴ類,中度污染。約談,真的有奇效嗎?答案應該是“不盡然”。如果約談只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沒有撕破面子,今后再有問題繼續接受約談,恐怕這一番約談,依然會“濤聲依舊”。
其實,早在2006年,我國就公布了《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規定指出,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企業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人員等,如果有充當違法排污企業“保護傘”等環保違法違紀行為,將受到嚴格的責任追究和處分。而現實中,“環保問責”與地方發展的實際利益很難剝離開來。一是地方官員不夠重視,環保問題和GDP相比,進入不了工作的“重心”;二是環保部門與當地溝通,往往遇到打太極的局面,把“大問題”說成“小問題”;三是環保部門雖有監督,但總是公文來、公文去,顯示不出緊迫度和力度;四是誡勉性約談和預警性約談更是顯得不痛不癢。為此沒有強有力的責任追究,沒有環保執法的威懾力與執行力,環保約談只能算得上“傷面子”的一種懲罰。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環保約談重要的的是約談之后的工作“含金量”。不能把“約談”與“懲罰”之間劃上等號。不能滿足于地方政府主動報送的紙面文章,對整改是否真的見到了實效,要沉下去、真檢查。對逾期未能整改到位的,要有后續懲治和問責手段。對不達標就要限制項目的審批;對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定好性,把環保考核結果與升遷掛鉤。確定好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究竟該承擔多大責任?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在被約談后,在怎樣的情形下應當引咎辭職?或許多管齊下,約談才不會成為空談,促使督政才能起到真效果。
“約”總比“不約”強。環保約談,敢約、敢談、敢紅臉,與過去相比是巨大的進步。尤其是空氣、江河、草原、山巒等污染嚴重的當下,一批不良企業的排氣、放毒、泄污有著不可推卸的“罪責”,自當追究和嚴懲,甚至關閉。但是,問題的癥結更多還在一些地方政府。筆者以為,既然環保約談已經玩到了“心跳”,何不再進一步,敢于“翻臉”,撕破面子,對環保工作沒有改觀者予以嚴懲,讓環保約談和懲戒的效果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