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村莊落選貧困村村干部氣得想辭職。黑色和藍色的筆跡交織,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珠田鄉大垅村最近幾年的收支情況。從2008年起,負號開始和“扶貧項目”一道頻繁出現在賬單里——“修建村村通公路”7個字后面,跟著“-70萬元”的字樣;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一起出現的,則是30余萬元的欠款。(9月9日《中國青年報》)
貧困村落選,村干部氣得想辭職。新聞讓人哭笑皆非。貧困,本來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貧困等于貧窮落后,等于領導無方。可是在有些地方,人們不是以貧困為恥,反以為榮。“貧困帽”反而成了香餑餑,爭戴“貧困帽”現象比比皆是。
一個地方的貧困,有著諸多的因素,諸如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貧困并不可怕,可怕是以貧困為榮,不思進取,躺在貧窮上睡大覺,安于現狀的乞丐心理。常言道:“窮則思變”,俗話說:窮要窮得有骨氣!
本來不窮,有的卻要裝窮賣傻,抱著“不騎馬來不騎牛,騎著毛驢中間走”的甘居中游,甚至樂居下游,有的是“捧著金飯碗要飯”也要爭個 “貧困帽”戴戴,弄個貧困當當。有的雖窮卻又不思進取,不想脫貧,而是千方百計安于貧困。
之所以如此,是一種惰性心理,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作祟。一旦戴上“貧困帽”,各種扶貧政策傾斜,扶貧救助的社會援助,讓那些不想干事的官員坐在家里喝香吃辣的,沒有危機感和緊迫感。干不好都是貧困惹的禍,干好了是英明領導的結果。而我們的扶貧政策的好經往往被念歪,習慣上級“輸血”扶貧,甘于吃貧困香餑餑的“免費午餐”,真是“味道好極了”從而形成“等靠要”的惡性循環。
要讓“貧困帽”不再是免費午餐,或者成為光榮實惠的象征,而是成為一種“恥辱感”,一方面需要精準的扶貧政策給力,官員一旦戴上“貧困帽”應深感責任重大、如履薄冰。一方面需要給“貧困帽”套上“緊箍咒”,要給貧困地方領導一個限期脫貧的時間表,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脫貧就應不僅不給“貧困帽”,并摘其烏紗帽,讓貧困地區官員有了不脫貧就讓位,并給與一定責任追究和懲罰,讓他們有了危機感,看看誰還愿意爭戴“貧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