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到今年5月,各級檢察機關共查辦涉農和扶貧領域職務犯罪28894人,占同期檢察機關立案查辦職務犯罪總人數的22%。”最高檢職務犯罪預防廳副廳長陳正云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通報。最高檢還發布,從今年7月至2017年7月,全國檢察機關將開展為期兩年的集中懲治和預防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工作。(7月19日人民網)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高速推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開展,國家惠農扶貧資金投入逐年加大,這本是惠民利民之舉。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地方存在涉農資金被基層干部非法截留、挪用、套取等問題,讓原本該是對困難群眾的民生關愛,淪為一些干部的“斂財工程”,種種亂象嚴重破壞了惠農扶貧政策在農村的落地生根,社會影響極其惡劣。
國家惠農扶貧資金,既是困難群眾的“保命錢”,也是民生保障的錢袋子,更是扶貧開發的“助推劑”,承載著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的重要使命。然而,就是這些一點點“保命錢”也都可能被層層克扣,從村干部到扶貧辦主任,“蒼蠅”們都有各自漁利的方式:雁過拔毛,獲批一萬元到農民手中僅有五千;索要“好處費”,吃“回扣”明碼標價;虛列項目,套取扶貧款……涉農資金因此而流失,扶貧政策因此掛空擋,“民生保障難保障”的問題因此日益凸顯,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因此阻塞不暢。
事實上,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下大力氣打通惠民的“最后一公里”,重拳整治基層干部違法亂紀問題,但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始終呈易發多發的態勢。之所以如此,表面看來,是由于制度不夠健全,部分地區在涉農資金的支付、管理上存在漏洞,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究其根源,在于法治觀念及政治思想觀念的淡薄,一些基層干部不能正確看待手中權力,經不起蠅頭小利的誘惑,鋌而走險,并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由此觀之,要打通惠民的“最后一公里”,管好困難群眾的“保命錢”,就必須讓涉農資金成為碰不得的高壓線,確保把每一分涉農資金都真正用在農村、用到農民身上。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構筑威懾防線,加大對涉農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讓那些中飽私囊、失職瀆職、弄虛作假的干部付出應有代價。當然,要從源頭上懲治和預防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還得標本兼治、多管齊下——拉緊防控紅線,織密扎緊制度籠子,建立起涉農資金使用管理長效機制,讓涉農資金在陽光下運行;繃緊思想防線,強化教育培訓,增強基層干部“為民務實清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