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12億,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數量達2400萬,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000萬。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已達到551.4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26張。目前養老機構空置率較高,全國平均達到48%,養老機構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7月19日 中國廣播網)
中國社會正在跑步進入老齡化,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成為社會必須面對的嚴峻話題。而隨著家庭人口結構的改變,以及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再想通過家庭養老的方式解決養老問題顯然不切實際:對于養老責任,子女通常有心無力,他們沒有時間、精力照顧四個老人;而且,人口的流動也必然導致了父母與子女的分離。此時,養老問題必須上升到社會問題的高度和層面,才能找到解決的答案。家庭養老的溫情脈脈,必然在現代化進程中被社會養老的高效率而取代。
之前,學者錢理群醞釀入住養老院的新聞,曾經引起過討論。樂觀者認為,錢理群的選擇其實是一種社會養老的啟蒙:養老本來就是一個社會問題,當人們老了之后,可以選擇養老機構體面地度過晚年;而不必非要待在子女身邊,成為他們的負擔和累贅。這種解讀本身沒有問題,雖然人們依然懷念晚年兒孫繞膝的幸福生活,但是人們也開始更務實地看待養老問題——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如果子女沒有能力,那么不如通過社會養老的方式,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既然,養老的目的是過上有質量的晚年生活;既然,社會化養老可以實現這個目標,選擇社會化養老也就是一個趨勢和必然。
當然,社會化養老需要前提,那就是有合適的養老機構可以選擇。人們之所以不擔心錢理群先生入住養老院,并且還樂觀地把這種選擇當成是啟蒙,是因為按照先生的身份和待遇,他選擇的養老機構一定不會差。這是保證他晚年養老質量的前提。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可能沒有這樣的待遇和機會。那么,通過社會化養老實現幸福的晚年生活,就可能成為一種空談——即便他們想要選擇社會化養老,他們有的選擇嗎?
一個數據告訴我們,這個選擇可能不樂觀。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551.4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26張。這說明養老機構的總量還不夠多。而且,更要命的是,這些養老機構還出現了啞鈴形的分布:兩頭大,中間小;豪華的養老機構多,條件較差的養老機構多,真正符合大多數老年人實際需求的中檔的養老機構反而少。面對這種啞鈴形分布,老年人的養老選擇就更加少。如果他們沒有很多錢,或者不愿意選擇廉價的養老機構,他們就面臨著無養老機構可選的窘境。
如何解決養老機構中的結構性問題?首先,必須看到問題產生的原因。養老機構之所以呈現啞鈴形分布,直接原因就是出于市場的考慮。由于養老機構投入大、回報慢,為了避免虧損,為了盡快地回收資金,養老機構就走上了兩個極端:或是走豪華路線,通過高收費實現盈利;或是走廉價路線,通過節約成本實現盈利。可以說,養老機構的結構性問題是養老市場化的必然結果。這個問題,是市場自身難以解決的,至少在一個時間段內,市場不會做出有效調整。
此時,就需要政府對市場無法解決的結構性問題進行破解。一方面,通過公辦養老機構的建設,實現對養老需求的基本滿足和兜底,在市場培育和發展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從而促進養老機構的發展與完善。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激勵,給予社會化養老機構合理補貼,并引導社會化養老機構實現細分與準確定位,以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化養老需求。這就要求政府不能缺位,該提供的養老服務必須跟進,該提供的政策補貼必須跟上,同時也不能越位,最終養老需求的滿足還是要靠市場,政府的所有努力,其實是在培育市場、引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