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聯合國設定的“世界人口日”,具體到中國的人口問題,往往會沿著經濟增長與人口紅利之間關系的視角切入。盡管針對中國人口紅利何時消失的討論一直未有公論,但2013年、2014年、2020年等幾個被熱議的年份都集中在本世紀的10年代內,所以中國人口紅利已經或者即將消失的論斷幾無爭議。為此,從2013年11月開始,中國政府放寬了人口政策,“單獨二孩”政策公布,并在隨后的半年內在全國各地開始實施。
然而,按照目前的數據統計,在各地“單獨兩孩”政策實施后,民眾生育意愿增加有限,政策“遇冷”。按照國家衛計委的介紹,2014年7、8月,全國每月申請數量為15萬對左右,目前則穩定在每月8萬-9萬對。截至2015年5月底,全國一共有145萬對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其中139萬對辦理了手續。而在政策公布之初,國家衛計委曾經預計將會有1100萬對夫婦生育二胎,其中第一年將會達到200萬對。現在看來,國家衛計委過于樂觀了。
另一組數據也顯示,2014年國家統計局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的目標人群中,43%有再生育的打算,但到了今年初,國家衛計委開展的專項調查顯示這個數據下降為39.6%。盡管國家衛計委聲稱,2014年中國出生人口1687萬人,比2013年增加47萬人,人口出生率比上年提高0.29個千分點,在育齡婦女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出生人口與前幾年相比,上升幅度比較明顯,但這樣的回升速度能否跟上人口紅利的消失速度,存在疑慮。
不管國家衛計委的負責人如何辯解,“單獨二孩”政策“遇冷”已經是一個事實。通過調研和統計,深入挖掘政策遇冷的真正原因才是正道。除了總體的申請數量統計,針對符合政策群體的抽樣調查非常重要。這些步入婚姻的“單獨”父母之所以不愿意制造新的生命,到底是因為經濟壓力過大,還是其他原因?在輿論中流行或者一些學者發言中的原因介紹,究竟是哪一種或哪幾種因素導致?這些都應該被正本清源,獲得一個明確的定論。
在阻礙人口生育的學術討論中,上面提及的經濟壓力過大、育兒成本超高導致生育率下降的結論,已經在其他率先城市化、老齡化的國家得到驗證。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人口增長規律也受到上述理論的深遠影響,加之1979年開啟的一胎政策持續長達35年,新生人口比例過低的問題可能會給未來留下重大隱患。
即便“未富先老”的預言有些危言聳聽,但勞動力人口的日益萎縮,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出發,絕不是應該被忽視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使中國的大中城市還處于人口紅利消失的漫長“縱深”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壓力也會越來越大,而下一代養老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無論從國家競爭力還是完善家庭結構的角度,目前不溫不火的人口政策都有必要作出改變。擴大二孩政策的實施范圍,增加對二孩家庭的育兒補助,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總之,要留住日漸消失的人口紅利,確保中國的國家競爭力,民眾亟須獲得新政的護航保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