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武漢繼續被秸稈焚燒的煙塵籠罩,空氣污染加重。武漢25日氣質量指數為187,屬于中度污染。據了解,武漢市此次空氣污染加重主要由周邊省市生物質(秸稈)燃燒所致。5月25日上午,記者在黃岡市黃州區堵城鎮農村(黃岡長江大橋下),看到當地農民隨意在剛收割的麥田里焚燒秸稈,濃煙滾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農民表示不知道“禁燒令”。(《荊楚網》5月26日)
連日來,湖北管內的黃岡、鄂州、武穴等許多地區、城市周邊等再現露天焚燒秸稈,農民們為搶抓農時、圖省事,對處理下來的秸稈未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往往將麥田里秸稈一燒了之,留下的濃煙滾滾沖向天空,污染著著周邊空氣環境,影響著交通安全,也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更關鍵是加重了城市霧霾產生。
秸稈年年有,年年照天燒。既然焚燒秸稈危害極大,可為什么農民兄弟還要繼續焚燒秸稈呢?根子還在于秸稈不值錢,或者說值錢不多。其實,責任不全在農民,而在于相關部門對這個問題重視不夠,對秸稈的再利用沒有加以有效引導。僅僅幾道“禁燒令”,張貼幾張標語,往往沒有多大用處。荒野、山區、堰塘角落里,往往利用夜晚一把火機會,就把秸稈偷偷地處理掉了。看不見、找不著下家的現象,甚至不知道“禁燒令”,對老人、婦女無法處理的尷尬現象。
“秸稈是個寶,就是沒人要,農民田里燒,干部要發毛。”這則順口溜就是禁燒秸稈的現狀,也是對秸稈如何處理的一種無奈。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明文規定,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交通干線附近等區域露天焚燒秸稈。
如何讓秸稈焚燒現象銷聲匿跡? 如何將禁令變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 做好秸稈收集和綜合利用是必經之路。其實,秸稈有許多利用價值。比如:可以用來小型火電廠發電、以肥田、長瓜;秸稈等生物質直接轉化為生物油;將秸稈用于豬、牛墊欄,然后進入沼氣池生產沼氣,使秸稈發揮其多種用途和功能;秸稈成為生產一次性紙質餐具或草帽制品的原料;加大秸稈的飼料加工推廣,還可以用于造紙、編織工藝品等,這些事如果真的都做出來了,走進了老百姓生活中間,秸稈變成了“黃金”,讓農民認識到秸稈的潛在價值,他們還會把成捆成捆的秸稈燒掉嗎?重視為農民提供秸稈收購信息,讓秸稈真正成為農民手中的“香餑餑”,商家眼里的“搶手貨”,秸稈“照天燒”就不會年復一年地上演。
解決秸稈焚燒難題,需要政府部門宣傳、引導,用“堵”的辦法,更關鍵學學其它城市的做法。為了解決秸稈焚燒的難題,不少省市對農民給予財政補貼力度和扶持力度。比如:安徽合肥規定,對午季小麥、油菜和秋季水稻、玉米秸稈實施機械化還田、堆腐還田和搬運離田,按種植面積會給予30元/畝補助。
解決秸稈焚燒難題,需要政府需要轉化思路,不能“中國多地出現灰霾天氣官方稱皆為焚燒秸稈所致”,更不能“焚燒秸稈全是農民違法規定”,不能只靠嚴厲措施“堵住”農民焚燒秸稈。面對焚燒秸稈的困惑,推進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是治霾的必要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想辦法解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解決不了的問題。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廣大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農民的參與。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共同愿望。
為此,只要政府部門處處想著百姓,堅持不懈干實事、做好事,就會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探討出把秸稈變廢為寶的更多模式并付諸行動,增加農民的收入,那么,秸稈禁燒這個多年老大難的問題就會得到妥善解決,有著許多農民的參入,并諸之行動,建設美麗鄉村也不是一句空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