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無數光環籠罩,一度吸引大量本地和外地人前來投資,并號稱“滁州市十大重點項目”“總投資逾20億”“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坐落于安徽滁州的大雄華東農貿食品城項目已經工程停工、人跡罕至,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城”。(5月19日《京華時報》)
近年來,關于政府投資大項目、大工程擱淺、停滯、爛尾、淪為空城的報道屢見不鮮。滁州投資逾20億的農貿城淪為空城只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而已。這樣的現象折射出政府部門規劃式治理的局限。
由于一些原因,我們政府長期以來習慣于一種規劃式治理方式。所謂規劃式治理,意指政府部門基于自身治理目的及意愿,通過通盤規劃與總體設計,利用政策及投資杠桿,為社會及民眾提供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式治理的典型表現就是上馬大項目、啟動大工程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熱衷的造城運動。
規劃式治理有其優勢,一是通過通盤規劃設計與整體管控,避免了民間無序競爭所帶來的資源消耗;二是通過政府規劃實現資源的集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地刺激經濟的增長;三是通過政府通盤規劃所產生經濟結構與商業秩序便于政府部門的管理。可以說,我們國家近些年來高速而相對穩定的發展,與規劃式治理方式密切相關。
但需要看到的是,規劃式治理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局限性。規劃式治理將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視為政府規劃與管控的結果。但實際上,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有其自身的規律與脈絡,遠遠不是靠通盤的規劃與設計就可以涵蓋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民間自由的競爭,方能理出秩序;社會的進步正需要置身其中的每個人參與及協商,方能沉淀為清晰的脈絡。創新,正是在不斷地試錯、不斷地調整中產生,而非靠通盤設計,科學創新是如此,經濟創新是如此,社會創新也是如此。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過于嚴密的設計、過于嚴厲的管控往往會戕害創新的活力。
再者,正因為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有其自身的規律與脈絡,不是靠通盤的規劃與設計就可以涵蓋;所以,通盤的規劃雖能奏一時之效,但也許會帶來更大更深遠的問題。例如,過于嚴厲的政府規劃,必然抑制與破壞經濟自身的規律與社會自身的演進,由此會對經濟內生結構及社會內在秩序造成傷害。再比如,規劃式治理局限性的反噬,必然會造成巨大的公共資源的浪費,那些淪為擺設的政府大項目、那些爛尾的政府大工程以及那些淪為空城的政府大額投資商業城,再明白不過地昭示出這一點。
實際上,規劃式治理方式不僅表現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領域都可見規劃式治理的陰影。某些時候,政府意欲將社會及民眾引導至某個方向上,但往往事倍功半、事與愿違,這都是由規劃式治理方式的局限性所致。
所以,規劃固然需要,但是尊重民間、社會內生秩序,激活民間、社會自身的創新活力與發展欲求亦不可缺。前不久,李克強總理指出,要通過簡政放權,將政府公共服務從傳統的“端菜”轉為由社會及民眾“點菜”,實際上就是主張放松政府規劃式治理加諸社會及民間的“緊箍咒”,將政府依據自身意志的規劃式治理,轉變為政府依據民眾及社會的需求來提供公共服務產品,乃是一種治理方式的深刻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