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地方保障房項目頻頻出現入住率低、申請遇冷情況。專家分析認為,為按時完成保障房建設任務,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設輕規劃、重數量輕質量、重完工輕分配、重建房輕產業配套”的不良傾向,使部分保障房偏離其保障民生初衷。(2月5日新華社)
據媒體報道,位于青島的全國最大保障房區,擁有公租房3797套、限價房6253套,但自2012年底開始公開發售以來,僅收到申請不足200份,稱其為“空城”并不為過。問題是,保障房遇冷,青島并非孤例,可以說在各地比較普遍。如陜西保障房空置達10萬套,河南建成的保障房2.66萬套,空置已超過一年。究其原因,均受政績和功利驅使,將保障房建設當成“數字工程”,背離了保障民生的初衷。
眾所周知,公租房建設屬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它面向的對象多是社會夾心層,首先突出的是保障性。然而,公租房“位偏質差”,已成為不少地方保障房建設的一個通病,顯然已經喪失了其保障性。出現這種情況,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是誘因之一。關鍵是,目前在公租房建設上缺少“頂層設計”,地方政府各自為政,難免良莠不齊。雖然有關部門出臺了《全國公租房優秀設計方案》,但因缺乏法律的強制性,各地可以不依據“優秀設計方案”進行建設,從而引發諸多問題。
可見,保障房“空城”,源于制度設計“空心”。保障性住房建設是百年大計,特別是作為滿足中低收入人群居住需求的公租房,是重要民生工程,更是“十二五”期間政府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隨著各地公租房項目的迅速開工與推進,建設高潮即將來臨,影響深遠。在這幅宏偉畫卷完全描繪之前,我們期待這些現實中已出現的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圓滿的答案。
就公租房而言,當務之急是進行系統、全面、宏觀的政策“頂層設計”,并與現行住宅有關規范較好銜接,確保執行。換言之,應盡快出臺全國統一的“公租房建設標準”。比如,公租房建設的布局,應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在交通較便捷、生活配套設施較完善的區域內安排;房型方面,主要為成套小戶型住宅或集體宿舍,綜合考慮住宅使用功能與空間組合、居住人口及構成等要素,合理確定套型比例和結構;公租房在使用前可進行簡易的裝修,有條件的還可配置必要的家具。
總之,在公租房建設中,從規劃選址、戶型設計、小區環境、配套設施等,都應按照“公租房建設標準”精心設計,力求讓中低收入群體生活得舒適、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