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201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近日發布。分工方案稱,“出臺居住證制度,研究制定積分落戶政策”。北京的居住證、積分落戶政策將如何設計和推進,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
實際上,北京早在去年就將居住證制度列入政府重點工作任務和立法計劃中,但遲遲不見下文。對此,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袁崇法認為,北京居住證制度出臺難就難在其作為首都的特殊地位,面對大量的中央機關和央企,實際上北京市自己也“無能為力”。
袁崇法表示,總的來看,目前地方上還是處于出臺“實施性意見”的階段,來落實中央文件,相比去年“沒有什么新的變化”。
但是根據袁崇法的觀察,當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就是,“各地改革不是以滿足人口流動為目標,而是以加強城市管理為目的”。出發點并未考慮人口流動,在設置各種門檻時,也沒有征求相應人群的意見。再有,對居住證的辦理門坎,中央精神原本定的比較低,但現在各地門檻有“越來越高”的態勢。
袁崇法批評了當前各地“偏好高端人才”的取向,他認為,一個城市的勞動力本就分層次,其勞動力結構中就需要包括高中低檔的人才,現在一味要求高素質人才,就會使得很多高素質人才不得不被低層次地使用,“屈才”是一種浪費。
而在北京增加人口的來源結構中,包括市場途徑和干部調動、國企招工這兩大類,通過市場渠道而來的,沒機會自然就會返回家鄉,而通過政策落戶北京的,全家老少都留在北京了,數量很大。但目前官方常常對市場渠道的予以歧視,而對后者優待,有失公允。
因此,袁崇法認為,如果施行積分制,首先應當做到廣覆蓋。一方面,北京要重點解決已經在京生活多年的人口,應盡快將其轉為合法市民。另一方面,對北京人口組成中相當一部分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國家直接調動人員,同樣應當實行積分制。北京從1978年到現在增長了一千五六百萬人,其中一半是調動進京人員,他們一來北京就解決了戶口問題,積分制推出后應當一視同仁。
然而,居住證制度和積分落戶還未出臺,北京今年就明確要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180萬人。在這種背景下,各類控人手段層層加碼,“教育控人”、“以水控人”紛紛應運而生。對此,袁崇法表示,北京的吸引力在于豐富的就業機會和高水平的公共福利水平,高于其他所有城市,因此人口肯定會聚集,人口疏導不應采用強制手段,并且“用行政權力遏制人口流動實際上是做不到的”。袁崇法認為,居住證的初衷是重點解決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兩億多人定居的問題,結束他們的候鳥狀態,但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卻沒有解決,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對于各地抬高的門檻和自主權過大的情況,袁崇法認為,應建立全國統一的標準,“在一個標準下設立差別”,區分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幾檔城市后,分不同檔次實施,每檔標準應統一。但現在是在“不同標準下設立差別”,地方的自由裁量權太大,“有的地方認就業年限,有的地方認學歷,有的認能力,還有的認社保,標準混亂”。各地都是根據自身承擔公共服務的財力來測算和劃定門檻的,但是權力下放應有原則,比如將“穩定就業”和“穩定住所”解釋權交給地方政府等此類情況,就會產生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