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即將來臨,又到了環衛工人的“苦日子”,當行人撐著遮陽傘匆匆而過,他們卻不得不在烈日下勞作,忍受著酷暑,有時連喝一口水都不容易。因此,當筆者讀到以下這則新聞時,頓覺陣陣清涼。
近期,廣州越秀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環衛用房建設配置工作的實施方案》,在全區大力推進包括“環衛工人生活驛站”在內的環衛用房建設,要求全區18條街道每條街至少建設2個環衛工人生活驛站,并力爭在2015年年底前全部投入使用。目前,越秀區已建成了10多個環衛工人生活驛站。假如,這些生活驛站能夠堅持下來,且越做越好,受惠的環衛工人們再也不用到一些單位接水喝,不必在馬路邊休息、吃飯了,說不定在炎炎夏日、喉嚨冒煙之際還能喝上一杯冰鎮飲料。
生活驛站成為環衛工人的“家”,好處自不待言,要說有什么期待,就是希望好事辦實、實事辦好。辦生活驛站,需要錢、人、地。那么,錢從何來、誰來負責、用什么地?越秀區白云街的“環衛工人生活驛站”,由白云街投資7萬多元建設而成,由街道環衛站負責日常管理。財政投資固然省事,但未必可持續,一次性投資之后,后續資金是否跟得上是個問題。沒有后續資金支持,生活驛站難免曇花一現。資金要有保障,要拓寬思路、廣開財路,財政、企業、社會、公益、慈善資金等都可以引進來。譬如,像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建設小區健身路徑一樣,可以考慮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建設環衛工人生活驛站。
生活驛站誰來負責。由環衛站派專人負責好是好,難免又要增加環衛部門的人力成本,他們本來就人手緊缺。這類服務,也許交給社會組織或志愿者更合適。由政府購買服務,社會組織接手,由他們負責向環衛工人提供服務,服務可能更專業,效率也更高。廣州有128萬義工,占了將近一成的常住人口,其中日常活躍在社區的義工超過65萬人,生活驛站也可以向他們借力,相互成全。
生活驛站用地。大城市,寸土尺金,地也許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尤其在鬧市區,找一間房子來開辦生活驛站不容易,不妨從存量中挖潛。比如,在廣州街頭,有許多當年大型運動會留下的驛站,有的還閑置著,利用率不高,理順關系之后,作為生活驛站也算是物盡其用。給環衛工人更多方便,廣州就會更加美好,我們要從這個高度看生活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