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我國霧霾嚴重的華北地區采訪發現,廣大人民群眾渴望藍天白云常態化,對政府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抱有很大的期待和信心。但是,一些地方有關部門習慣將霧霾成因歸咎于氣象條件、地理條件,刻意淡化污染內因,抱有鴕鳥心態。同時,雖然華北各省市區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機制,但各自為政式的治霾模式存在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等問題。
何為“鴕鳥心態”?簡言之,即逃避問題、推諉推責的消極心態。鴕鳥眾所周知的一個本能,就是在面臨危險時將頭埋進沙子或草堆里,以為眼睛看不見就不會再有危險,鴕鳥的這種臨危心態即為“鴕鳥心態”。部分地方政府一味的將霧霾治理責任推給客觀因素無異于鴕鳥行為。
“鴕鳥心態”不僅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還會使問題積重難返。風險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如果遇到問題就像鴕鳥一樣把頭埋起來,只會使問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導致“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甚至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霧霾天氣亦是如此。前些年便有霧霾天氣,但當時部分地方政府面對霧霾天氣沒有積極的做出相應措施,導致了現在霧霾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給公眾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此外,“鴕鳥心態”無利于公信力的塑造,會使黨和政府出現“貧血”。對政府部門而言,面對霧霾問題諱莫如深、遮掩應付,不僅于事無補,而且只會增加與人民群眾間的隔閡,使黨和政府陷于“被邊緣”的危險之中,導致因公信力的流失而“貧血”。
霧霾天氣的成因一定程度上確受氣象條件、地理條件的影響。但是一味的不擔責,抱有治理霧霾靠風刮的心理,那么霧霾天氣不會轉好反而更甚。清霧先清心、治污先治官,一方面領導干部自身要提高環保素養,摒棄環保與經濟發展不可兼得的偏見;另一方面上級部門也要改進考核機制,繼續降低GDP考核的權重,加大生態考核權重,引導干部群眾轉變舊觀念,摒棄鴕鳥心態,積極的去應對霧霾天氣,群策群力治理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