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北上廣”等發達地區的城市因大批外來務工人員返鄉,而上演“空城計”;與之相應,無數返鄉的游子則演繹著甜蜜、溫馨,又帶些苦澀的“回鄉記”。
空蕩蕩的大城市,春節假日期間讓人感覺舒暢、清靜、整潔了許多,開車出門一路暢通,乘坐地鐵可隨意“挑座”,吵吵嚷嚷的馬路集市沒了蹤影。可是,也出現許多不便:早點攤關門,鐘點工返鄉,快遞員休假……“空”了的城市,空了的城市,空幾天可以,一直空下去,不可以。
毋庸置疑,太擁擠與太空曠的城市,肯定都不是理想狀態。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包括自然承載力,如土地、水、能源等,也包括社會承載力,如公共服務能力、教育醫療資源、安全體系等。如果一座城市的人口超過其承載力,那么城市整體水準會下降,居民的幸福感會稀釋。春節假期之外,我國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常態”是太擁擠。
許多外來人才,筑起了城市的人才高地;許多外來務工者,成為城市機器運轉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可以想見,太“空”的城市會缺乏活力,甚至運轉不暢。
擁擠與空曠之間,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種平衡,當然這也是最難的。能否合理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是考驗城市未來科學發展的大考題。人們感到“太擁擠”,并不是城市所有地方都擁擠,而是擠在“鐘擺式”上下班途中、在中心城區人口密集處。所以,政府部門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應好好思量,怎樣更好地建設郊區新城,優化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產城融合,以合理疏導人口。同時,城市還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減緩人口凈流入的壓力,優化人口結構。
而掌握“擠”與“空”之平衡,也并非大城市一力所能承擔。教育資源的巨大差異讓人遠離家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人扎堆大城市,城鄉差距過大讓人寧愿春運,而不愿駐留家鄉……要讓人們愿意返鄉發展,城鎮化發展須加快推進,經濟發展需要更科學地規劃與引導,社會資源需要更公平地統籌與分配。
看一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我們憧憬這樣的藍圖:“城鎮化格局更優化——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數量增加,小城鎮服務功能增強”,“城市生活和諧宜人——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如此,春節的“空城計”將成為過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