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工作成效直接關系每個市民的健康,每個市民都不能是治霾的消極旁觀者。政府部門應當依法主動公開有關治霾信息,充分動員和吸納公眾參與治霾,切實維護公眾對治霾工作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治霾是今年北京“兩會”的一個重要議題。市人大代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在豐臺團全團審議中提出,北京已經弄清楚了空氣污染究竟來源于哪幾個因素,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應該再進一步,在每次污染出現時,詳細告訴市民這次污染產生的原因,這樣人們才能知道自己應在減排方面承擔什么責任。
如北京市市長王安順所言,北京去年治霾盡了努力,雖然仍不盡如人意,北京制訂PM2.5治理目標是自我加壓,“不能說訂個低指標能完成就向人民群眾交代了,還要有更高的目標”。制訂較高的目標,盡全力完成任務,這個原則應當適用于PM2.5治理工作的每個環節,包括政府信息公開的環節。《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政府信息,包括環境保護、公共衛生、產品質量等的監督檢查情況,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每個市民都是霧霾的直接受害者,治霾工作成效直接關系每個市民的健康,每個市民都不能是治霾的消極旁觀者,政府部門應當依法主動公開有關治霾信息,充分動員和吸納公眾參與治霾,切實維護公眾對治霾工作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郭繼孚代表提及北京弄清楚了空氣污染的來源,是指根據去年完成的《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污染現狀及成因的研究》,北京市全年的PM2.5來源中,區域傳輸占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占64%至72%;機動車、燃煤、工業、揚塵和餐飲等其他排放對PM2.5的分擔率,分別為31.1%、22.4%、18.1%、14.3%和14.1%。這項研究以北京市全年PM2.5來源為“盤子”,計算出了區域傳輸和本地污染排放的占比,以及機動車、燃煤等幾種因素對PM2.5的分擔率。在此基礎上,以現有的技術手段和監測水平,應當能夠對每次霧霾天氣的成因進行具體分析,弄清楚這次霧霾天氣中,區域傳輸因素占多少,本地污染物排放占多少;如果是本地污染物排放為主,那么機動車、燃煤等因素分別占多少,哪種因素是這次霧霾天氣的“禍首”,等等。
北京市全年PM2.5來源及各因素的占比,與每次霧霾天氣中PM2.5來源及各因素的占比,簡單說是一個總體與局部的關系,兩者的監測和計算方法會有不同,既然前者能夠弄清楚,弄清楚后者想必不會更困難。人們往往對宏觀闊遠的情勢缺乏迫切的痛感,而對近在眼前的情況更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因此,相較北京全年的PM2.5來源,弄清楚北京每一次霧霾天氣的成因,可以讓人有更直接的印象和更具象的感受,并引發更貼近的觸動和更大的警醒,如果每次霧霾天氣的成因都向社會公開,一定能夠起到更廣泛的宣教和警示作用。
每次霧霾天氣的成因都向社會公開,不但可以讓公眾對霧霾天氣有更多知情,做好必要的預防和防護,認識自己對治霾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更重要的是,能夠倒逼政府部門自我加壓,嚴格依法履職,不斷改進和完善工作,把每次霧霾天氣的應對和治理,都當成一場真刀真槍的環保實戰,當成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年終大考。每次霧霾天氣的成因都向社會公開,可以使每次霧霾天氣都成為社會高度關切的公共議題,同時成為對市民“環保素質”的一場嚴峻考驗,成為廣大市民對政府環保工作的一次嚴肅問政。
每次霧霾的成因都向社會公開,讓市民知曉每次霧霾的來龍去脈,這個可以有。每次霧霾的成因都向社會公開,讓政府治霾工作更好地接受社會監督,獲得公眾更廣泛的理解和支持,這個必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