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多位涂鴉藝術家在上海靜安區康定路一處拆遷廢墟上,創作了十余幅涂鴉作品,其充滿童真的人物形象和懷舊情懷,讓人興趣盎然,吸引了眾多市民探尋欣賞。然而,隨后這些精美的涂鴉一夜之間被相關部門清理鏟除,由此引發社會熱議,一些上海市政協委員也加入了熱議行列,見仁見智,煞是熱鬧。
為何清理?上海市相關部門給出的說法是出于安全考慮。對于這一說法,稍作推敲便覺得站不住腳。既然尚未進入到“推墻造屋”的時候,與其費力地去鏟除,不如等到全面開工的時候再來清理,留下一個短暫的時期讓人前來遣發懷舊情懷。其實,大可不必高估廢墟現場的危險性,況且對于這些涂鴉,更多的人只是稍微駐足流連而已。一有風吹草動就過度應對,表面看很“勤政”,骨子里卻是一些政府部門的“懶政”思維在作祟。
如何科學合理地處理“堵”與“疏”的矛盾,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軟肋。處理得不好,有的“好事”,就會被“好心”地處理成“壞事”。就涂鴉一事而論,人們對“廢墟涂鴉”的熱情關注,既有利于對城市感情的凝聚,也有利于對藝術功能的認識,如果借此機會檢視城市功能的不足之處,挖掘藝術涂鴉的創造能效,把“廢墟文化”上升到城市文化建設的高度“一攬子統觀”,或許會是極有價值的契機。比如有政協委員建議,邀請民間涂鴉高手在工地圍墻這幅“白紙”上一展身手,讓大家可以盡情地、安全地欣賞。這就是高明的“疏招”,而非簡單粗暴的“堵招”。
不要小看了這些看似簡單易行的建議,它們蘊含著人文關懷,透露出城市管理者的善意和暖意,有時會變成一石多鳥的“絕招”。在這件事上,一些政協委員設身處地地為管理者著想,還想了一些可行性很強的招數:“拆遷區域有一定危險性,人去的太多,確實有安全隱患,可以理解,但不應該持簡單的‘人多了,就怕了’的態度。完全可以加強管理和疏導,比如增派志愿者,劃定安全區域,進入的市民可以佩戴安全帽,對人員進行限流等方式。”當然,按照這樣的思路,管理者就必須得“勤政”了,會忙乎起來。
選擇“懶政”還是“勤政”,既關乎城市管理者的思維方式,也關乎行動能力。如果更進一步看到涂鴉藝術對于城市形象的有效功用,科學藝術地做出制度安排,那就更是高瞻遠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