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鐵,城鎮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鐵,城鎮就是項鏈上的珍珠。”今天,在中國廣袤大地,高鐵的開通,不僅意味著人們出行方式的變革,更被沿線一些地區看做發展命運的轉變。也正因為如此,圍繞高鐵走線、設站而展開的“爭路運動”在一些地方不時發生。(1月26日 新華網)
近年來,隨著“四縱四橫”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高鐵無論在技術還是在速度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已然昂首邁入高鐵時代。同時,在李克強總理高鐵外交“走出去”戰略的持續推動下,中國高鐵的品牌效應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為影響城市戰略規劃、拉動民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高鐵的“光臨”無疑將對城市的建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戰略作用。因此,每逢高鐵線路規劃修建,伴隨而來的高鐵“爭奪戰”便會不期而至。
在國內,滬昆高鐵建設之初,為了能在投資2800億元、全長2066公里的滬昆高速鐵路占據一席之地,婁底和邵陽這對“湘中兄弟”展開了整整4個月的角力。而在河南,被稱為“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兄弟縣城”鄧州和新野為了鄭萬高鐵能夠在自家地盤“落戶”,不惜將城市“護路運動”在政策上從政府轉移到民間,在輿論上從網絡擴散到廣場,同時政府部門各持其詞,互不相讓,完全忽視了“兄弟”和氣的存在。
而在國際方面,中國政府同其他國家的高鐵“爭奪戰”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之前印度高鐵的“爭奪戰”中,安全性能高被認為是日本新干線的特點,而價格與綜合性能則代表中國高鐵不可忽視的優勢,甚至是中國高鐵出口的“殺手锏”。而印度總理莫迪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會談,將本就復雜緊張的中日關系推向了一個新的戰略競爭高度。
與中國高鐵在國際競爭中的技術、價格與綜合實力戰略比拼不同的是,國內高鐵在建設之前則需要在城市選擇方面進行多方的考量。諸如城市地理位置、區域經濟特色以及高鐵修建成本、線路優化等因素都將成為高鐵“花落誰家”的評審關鍵。因此,高鐵的“落戶”不是地方政府一家之言就能夠決定的,還需依據鐵路建設相關的一整套客觀論證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在高鐵建設上做到因地制宜、合理發展,否則高鐵建設便會成為當地政府的形象工程,成為影響民生經濟發展的“負資產”。
高鐵建設,作為國家交通統籌發展的重要一環,城市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國家鐵路網建設的規劃和完善。而對于兩個條件相當、關系不錯的城市來說,高鐵的引進對于自身城市的發展固然重要,然而城市之間在其他諸如經濟、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還存在持續合作、溝通交流的發展空間,不能因一場高鐵“爭奪戰”而影響了原本穩定的民生秩序,甚至傷了原本的和氣。
更何況,伴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我國的鐵路網構架還在進一步完善,鐵路建設力度還在持續加大,以后的城市建設更離不開鐵路的“牽線搭橋”。因此,高鐵爭奪戰還應回歸理性、回歸民生、回歸制度框架下的合理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