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云區一鐵路涵洞近日發生慘劇,因暴雨積水暴漲,一輛載有7人的外地小車被淹沒,5個大人和2個小孩全部溺亡。目前,警方正對該起事件做進一步調查。
不是發生在邊遠山區,也不是因為重大自然災害,現代化大都市的角落里,七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逝去,更加令人感到痛心和不解。該是怎樣的暴雨,才會導致車上的人瞬間都無法逃離?城市道路的下水設施為何如此不濟?這僅僅是一起不幸的意外,還是與城市管理的疏忽與粗陋有關?
對于逝者而言,反思顯得那么蒼白無力;但對于來者,我們必須反思,從中發覺背后可能存在的風險。實際上,因為城里橋下積水淹沒轎車致人罹難,廣州并非第一例,其他城市也發生過類似悲劇,而轎車橋下被淹的現象更是比較多見。風險為何總會出現?悲劇背后其實折射出現代城市管理仍存在薄弱環節。
此次悲劇,很難說與城市管理不善無關。其一,這條路是附近居民從匯僑新城、棠涌村等地前往石槎路的唯一通道,除此行人只能冒險穿鐵軌通行,而車輛需繞行9公里才能到鐵路對面;其二,附近居民稱該涵洞時常被水淹沒,水深有時超過2米,甚至高漲至4米;其三,排水方式是用水泵。就此我們需要發問:對于居民必須通行的要道,為何在修建時不考慮周圍地勢并做好排水設計?既然經常發生水吞涵洞現象,為何有關部門只是排水而不做徹底根治?對于當地居民的通行不便,相關部門為何不作為?城市的改造治理,難道非要出現類似人命案后才能引起重視?
從一定意義上講,城市的安全風險,往往是與其現代化程度成正比。現代化程度越高,安全風險的系數也越高,城市管理也越需要精細化和周延性,因為任何一個環節或地方出現紕漏、疏忽,都可能為市民帶來風險。而政府的職責,無論具體是由哪個部門承擔,都必須盡可能將風險扼殺在源頭。
城市的人性化、精細化管理,需要常態化地聽取民怨民意,將老百姓平時的疾苦與牢騷作為提升管理的緣由。據稱,事發地已被列入下一期水浸黑點改造范圍,這對生活在周邊的居民而言無疑是件好事,只是在更為普遍的意義上,我們還必須追問:現代城市的某個角落里,是否依然暗藏著類似的危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