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協同善治”是曇華林歷史街區治理過程中將民間力量、文化業態與原住居民緊緊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在曇華林歷史街區復興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的秘籍,更是將創新社會治理運用到現實中的實踐探索。在接受《城市化》記者采訪時,付文芳坦言,創新社會治理既是理論命題,也是實踐課題,在上任一年多的時間里,她與她的團隊在曇華林這個歷史街區不斷探索治理創新的新領域、新方法,開辟治理創新的“試驗田”。
《城市化》:曇華林歷史街區和其他地方的社會治理不太一樣,需要賦予歷史文化特征。在治理創新方面,您和團隊是如何在摸索?收獲是什么?
付文芳:武昌區政府在社區治理創新上意識領先。目前,由武昌區政府買單,我們引入了專業社工隊伍。但從進駐的社工隊伍和他們背后的團隊看,他們在服務街區的專業度和服務項目的黏合度上有待提高。因此,糧道街道又與華中師范大學通過政府買單合作方式請調了三名社工。在運作過程中,我們感覺,傳統社工的培養方向更注重個案的梳理和拯救,如對失獨家庭、殘疾人家庭救助,但人的個案輔導離不開社會架構、社會氛圍與周邊人際環境。如果純粹做個案,就會讓項目和整個街區發展的推動作用變弱。因此,我們對已經引入的兩個社工團隊提出,要圍繞項目工作而非圍繞個案工作。
例如,政府買單的江漢大學楚馨社工服務中心,通過圍繞曇華林歷史街區文化復興和社區治理創新,研究出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社區居委會、政府、地區機構多元參與、共同治理的格局。
應該說,我國在社區治理、社會治理結構方面還處在探索階段,大家都在尋找適合本地區、本區域文化背景的治理格局,還沒有系統化。從實踐角度而言,這是符合實事求是原則的,但從理論架構來看還不成熟,或者說很難有可以直接拿來用的經驗。大家都希望我們能探索出一條新路子或者塑造一個典型,找到切合街區發展的社會治理創新之道。
在治理創新方面,我認為,最難的是培養社會治理主體。在西方有精英治理的做法,例如當一個社會個體的個人社會角色發展到一定高度,或者他的能力、財力及個人道德水準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他對自我有內在的主動發展要求,這時他可能會通過捐助或幫助別人創業帶動一批人致富,這也能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困難。那么,他就需要通過一個平臺或組織來實現他的個人價值追求,社會組織就會由此產生。我認為,我們理想中的社會治理模式應該是這樣的。在曇華林,我們把它叫做“多元參與、協同善治”的社會治理架構。
《城市化》:曇華林街區不是傳統的街區,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項目,而是一個擁有厚重歷史、能夠重新煥發新生的城市組團。從真正意義上說,它是一個社區、一個社會。請問,在街區整治和管理中是如何引入公眾參與,平衡各方利益,進而實行“各方參與、協同善治”的?有哪些人和故事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付文芳:老曇華林正街的居民從解放前就生活在這里。他們對曇華林有感情、有認知,只要是有助于街區發展、街區文明程度提高的事情,他們都會積極參與。例如,我們社區有一位姓冷的安保隊長,已近60歲了,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他自己的老房子因街區發展出租,每月有7000多元的收入,他現在只使用其中的一間房。引進經營戶讓他的生活有了改善,但冷師傅通過擔任街區安保隊長,維護街區秩序,把社區當自己的家一樣去看護。社區有什么活,只要是他能做的,他總是搶著干。我覺得這就是主人翁意識,這是一種居民。另一種是計劃經濟時代被安排進入曇華林的居民。他們大多生活在馬道門、三義村一帶,通過一系列的道路修繕、環境治理及建設功能活動室等安排,他們開始支持社區活動,主動做義務督導員、街道清潔等工作。但馬道門附近仍有一些住戶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不夠積極,與街區的黏合度很低。從現在到明年上半年,社區準備通過組織治理團隊、政府惠民資金安排的項目介入,引領他們開展自治、積極參與街區活動,讓街區的人心凝聚起來。不過,這樣的實踐過程需要和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同步進行、達到人城共生,否則,街區做得再好也沒有價值和意義。
除了居民,現在我們還把這里的商戶看做曇華林的主人。我們提出了“老街坊新鄰居”的概念,就是說,原有的曇華林居民是老街坊,新來的人是曇華林發展的動力,是新鄰居,我們都是一樣的曇華林人。社工進入曇華林后,如果找不到領頭人,就尋找有一定覺悟、有社會責任、有善事念想的人,通過他們的帶領,讓各行業形成共同的理想,把人們凝聚在一起。
例如,曇華林有很多咖啡館。幾家咖啡店的年輕經營者提出,為何不把曇華林打造成武漢著名的咖啡消費和咖啡文化宣傳的好去處?對于這個想法,我很贊成。通過與社工對接,協助他們成立了“曇華林咖啡聯盟”,大約有十幾家成員,9月20-21日成立就舉行了LATTE ART論壇全國街頭咖啡拉花公益推廣活動,并且在今年11月17日啟動了“待用咖啡”的慈善儀式。這樣,他們就營造了一個追求價值實現的共同體。在西方,“待用咖啡”已很成熟,在國內卻不多見,然而它卻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在曇華林,老居民、普通市民家庭也許并無閑情逸致和消費實力去喝一杯精品咖啡,但通過“待用咖啡”這種方式可以拉近商戶和片區居民的關系,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城市化》:作為文旅公司負責人,同時也是糧道街辦事處的主任,您是如何整合資源讓文旅公司與糧道街辦事處實現聯動的?
付文芳:在街區項目建設、文化發展方面,文旅公司以企業進行運作有其獨特優勢。在街區治理、居民群眾發動、街區文化復興、社區建設中,街道辦事處則有很強的整合和動員能力。我身兼兩職,能有效地結合不同機構的主體優勢,在推動工作上將優勢最大化。有時可以區別對待,能用公司方法解決就以公司身份出現,能用街道身份解決就用街道辦事處的身份,這對我的工作很有幫助。顯而易見,一年多來這在街區的發展中已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武昌區對武昌文旅公司的要求是以曇華林街區建設為主營業務,但也會涉及很多社會問題,如街道交通、環境治理,這非公司能力所及,那么,我通過街道的主體身份,就能動員駐轄區交通中隊、城管、居民、商戶、社區的力量共同參與找到解決辦法。這既尊重了民意,又提高了辦事效率。在這一問題上,我覺得武昌文旅公司和糧道街辦事處兩個機構負責人的身份對我來說運用得比較恰當,聯動得也很好。在組織活動時,我們經常是公司、街道的同事一起商量、分工,按照各自職能行事,如街道負責環境、部門協調,公司就負責項目推進、操作。
《城市化》:武昌文旅公司在經營曇華林藝術村進行物業管理、環境整治、景觀設置等工作的同時,還將自己的視野投向武昌區更廣闊的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曇華林歷史街區的管理運營關系到整個城市的文化大發展。請您就這方面談談感觸、困惑和您的夢想?
付文芳:在物業管理、環境整治、景觀設置上,我們在規劃層面上盡可能遵循專業化路徑,聘請專家團隊對武昌古城、曇華林歷史街區做總體戰略研究和規劃。具體到曇華林,我們劃定了12公頃的核心區和3.7公頃的項目建設區,有清晰的戰略和實施路徑,正在有計劃、有組織、有規劃地推進。在實踐路徑上,武昌區政府對曇華林街區傾注了很多的關注和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所以街區的環境衛生、老舊房屋消防管控都非常有序。
在基層的實踐過程中,確實遇到一些困難、困惑。比如,最初在改造曇華林時,有人說要維持現狀,逐步修繕,但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意見,那么這種修繕和管理就不可能匯聚成一股力量,朝一個方向前進。再比如,現有居民的多元產權結構在修繕過程中如何解決?很多公房租戶在使用多年后,房子需要維修,由于他們不是業主,一般不會主動修繕,但業主單位只收取每家每月十幾或二十幾塊租金,這點錢是無法支付修繕費用的。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個體、家庭,也涉及到社會群體甚至政府,矛盾很難解決。
盡管我們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但在我的夢想中,曇華林一定會成為一個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地方,是城市中的一處凈土。在這里,人們的精神面貌祥和、人際關系和諧。未來,一提起湖北,人們就知道有一個地方叫曇華林。她獨特的文藝氣質、人文精神,與寬窄巷子、香格里拉等地方不一樣,因為她代表了中國一段特殊時期的歷史傳承,是一個讓人向往的地方。
就武昌文旅公司而言,因為曇華林在武昌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曇華林的建設在一段時期會是公司重點。但武昌文旅公司未來的發展將不僅僅局限在曇華林片區。如果公司的治理模式、專業化人才、組織架構和運營方式都有較大的提升,它就有更大的擔當去推進武昌區文化旅游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那時,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會更多,而這對能力的要求也會很高。這種能力的要求將不僅僅對我們這個團隊而言,還將對區委、區政府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區委區政府在公司治理模式上給我們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