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12月2日,長江三角洲地區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提出,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加強區域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規劃對接和項目建設,形成“多三角、放射狀”大交通聯動發展格局。由于安徽正式成為長三角一員,令長三角的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對此,城市化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安徽的融入是必然,也對區域協同發展有利,但長三角區域的協同發展需注意產業互補和錯位發展,承接核心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發展自身具有優勢的產業,而不是簡單的產業轉移。
楊保軍認為,這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的必然。“真正來說,這些年來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交通基礎設施對接以及旅游業等各方面的協同,已經發生了。”
今年9月份,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契機,長三角地區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合肥海關正式啟用區域通關一體化通關模式,此后,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的出口企業可以自主選擇申報地、查驗地點、通關方式,實現報關企業異地互認、五地海關執法互認。通關一體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對安徽來說,如果不選擇和長三角地區進行對接,走的就是低端發展的路子,而對上海而言,安徽位于長江中上游,如果生態不好,必將對下游造成困擾。這個過程中,如何避免盲目競爭和同質化發展、避免資源消耗污染型的簡單轉移尤其重要。目前的現狀是,核心地區高污染、高耗能的傳統產業往周邊地區轉移。
楊保軍表示,周邊地區應該承擔核心地區的技術、資金、思路、市場等。“現在大多數生產是過剩的,但還有很多需求是得不到滿足的,比如教育、醫療、養老、健康、休閑等領域,長三角有近1億人口,而且都是素質比較高、消費能力強的,應該在這些領域根據市場需求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