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14 21:36:11
來源:齊魯網 作者:童其君
隨著社會的發展,空巢老人走入人們的視野。那么,哈爾濱的空巢老人到底有多少?生活狀態怎樣?近日,《哈市老年人空巢狀況調研報告》正式出爐。調查報告顯示,子女們忙工作忙孩子難回家,哈市老年人平均空巢率為71%,高于國家最新公布的全國平均數,即50%。這是記者10日從哈市老齡辦獲悉的。(10月11日生活報)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后的中老年夫婦,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當子女由于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后,獨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婦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失調癥狀,稱為家庭“空巢”綜合征。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貧困交加……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無人照料,生活不易:精神寂寞,郁郁寡歡;疾病困擾,就醫困難……
要來的遲早都要來,空巢老人的出現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空巢老人”的出現有以下四個原因:一是生活和住房條件改善了,許多老年人喜歡獨居;二是計劃生育使家庭結構小型化,家庭成員少了;三是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經商、工作、忙孩子等,有的家庭移民搬遷,留下“空巢”老人;四是現在的新生代生長在文化斷裂階段,傳統美德在新生代身上的痕跡不是很深刻。可以說這四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中國已經進入了老年化的社會,已經迎來了“銀發浪潮”,所以,今后這個問題還將更加嚴重。
如果拿不出很好的解決辦法,后果將不堪設想。如何解決好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政府和子女分攤責任”入手:第一,確確實實要立足于社會的發展,用社會化的方式解決問題,主要靠政府,老年公寓、老年公寓不僅要辦多,還要辦好,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方式,可以把一些下崗人員和閑散人員組織起來,對他們進行培訓配備養老服務員,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和特殊需求,為老年人提供服務,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歸、老有所終,同時也可以減輕子女負擔讓他們安心工作。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在各個家庭要想回歸到傳統社會已經不太現實,把贍養老人的問題全部推回家庭也不現實,權宜之計只有靠政府來分攤責任了。第二,對于家庭子女的責任不能放棄,不管政府出臺什么政策,親情對老人還是最重要的。說白了,政府怎么做,也趕不上自己的子女對老人的關懷。那么,子女應該且能夠為此做點什么呢?記得《論語》里有一段“子游問孝”的故事。孔子回答子游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現在的人以為孝順就是能奉養父母。但這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人也能飼養它。如果對父母只有“奉養”而沒有“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
在這里,一個“敬”字把孝的要義點出來了。那么,什么是“敬”呢?單從“犬馬”來看,“敬”的一種重要含義就是情深意重了吧!從這個意義上說,孝敬父母其實是一種感情的回饋,孝敬父母還需要子女有心。如此看來,僅僅有政府來“健全社會養老機制”顯然是不夠的,子女同樣要有所作為。所以關注空巢老人的問題,已是一件大事了。只有把老人的事情辦好了,讓他們不再寂寞、不再孤獨,讓他們快樂幸福地歡度晚年,子女們才能更好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認為首先應“找點兒空閑,找點兒時間, 領著孩子……” 常回家看看。父母也許并不缺錢花,也許并不需要幫忙干活,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有人陪著說說話,與子女一起熱熱鬧鬧過一會兒,看到子女的健康與幸福,他們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而不是物質與錢財,因而首要的是我們常回家看看。捫心自問,養兒防老,可老人們為何空巢?子欲養而親不待,子女應該更多關愛空巢老人,別讓《常回家看看》只是一首歌,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只有政府、家庭雙管齊下上下聯動,都來關注老人,都行動起來,空巢老人的管理才不會成為無人管理的真空地帶。希望到我們老了的時候,社會這種空巢老人的現象能徹底地改變,能讓子女和老人都不在為這個問題而糾結擔憂和煩惱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