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北京道路依舊相當擁堵。據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的實時交通路況播報,22日上班高峰8時08分,“全路網嚴重擁堵,交通指數已達8.4,其中,四環內、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均為嚴重擁堵狀態!”截至22日上午9時30分,@平安北京發布的交通指數包括8.5、8.6、8.3,北京城內擁堵狀態在持續發酵中。(9月22《羊城晚報》)
近年來,每逢“無車日”這天,像北京一樣,很多城市都多次遭遇大塞車,除小范圍的“無車區”車少路寬、交通暢通外,主要交通路段車流并未明顯減少,“無車區”周邊反而超常擁堵。“無車日”似已背離倡導綠色出行的初衷,成為各地一場不受歡迎的“秀”。一些城市的市民甚至請求當地退出“無車日”的行列。
“無車日”何以成了“堵車日”?除有車族環保意識不強外,從“無車日”本身來說,以9月底某天為“無車日”本身就存在壓力。往年此期間恰逢中秋前后,或者國慶將至,購物、走訪、結婚及商業慶典多,民眾出行需求大;且“無車日”重在理念倡導,沒有處罰約束,哪怕開入“無車區”也只能教育勸導,是以開車族“該開車還是得開車”,該堵的路還是會堵。如此“無車日”,頗有形式主義之嫌,注定會淪為城市的一場行為藝術。
而城市公共交通不給力,使得“無車日”更沒有暢通“底氣”。每到“無車日”,交通部門總是主張市民多坐公交、多騎車,甚至多走路。但是公交、地鐵運力不夠、擁擠不堪,出租車的有效供給也不足,騎車有時也難以暢行,且路途遙遠,市民想不“以車為貴”都難。如果不把公共交通發展好,搞再多的“無車日”都毫無意義。
要讓形式化不再成為“無車日”一大標簽,要讓市民真正感受到它帶來的通暢,不是有關部門劃定一個“無車區”、立幾個“禁行提醒”牌子,就可以辦到,功夫盡在“無車日”之外。比如加強宣傳和倡導綠色出行,讓綠色環保理念深深扎根于市民心中;又比如大幅提高用車成本,以此限制小汽車,尤其是大排量車的發展;再比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當市民無論是在“有車日”還是“無車日”,都能憑公共交通更方便、舒適、快捷地出行,絕大多數私家車主,恐怕就會松開手中的方向盤。
從這個角度說,“無車日”喚起的,不該僅是市民的綠色環保意識,更應喚起政府部門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責任與努力,以及對公車使用數量和使用頻率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