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27 18:24:26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評論員
近日,廣州集中宣判涉“五類車”多宗案件,其中8名被告被判刑。政府嚴厲打擊“五類車”,“最后一公里”問題并未因此解決,近日有媒體報道,廣州公共自行車發展陷入困境,借車容易還車難、單車淘汰率高等問題凸顯。“五類車”為何如此難治?公共自行車該怎樣順暢“跑”起來?政府該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本期三人談我們共同關注。
張漲:抽絲剝繭 一針見血 陳小雁: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練洪洋:煮酒論劍 指點江山
亂:五類車狂 自行車傷
陳小雁:沖紅燈、逆行、超載、改裝拼裝……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混亂之一便是“五類車”。截至3月17日,今年廣州共發生涉及“五類車”的交通事故295宗,導致325人受傷,93人死亡。盡管危害多多,然而,五類車卻還是“野火燒不盡”。大量城鄉結合部、批發市場、城中村,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沒解決,高峰時段擁堵的交通中只有“五類車”能穿梭自如,這些都給“五類車”帶來旺盛的市場。
張漲:公交出行本該是城市交通的最佳組織形式,廣州也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但現有的公交系統顯然還無法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首先是不少公交班次收班較早,尤其是在白云、番禺、蘿崗等區域,有時地鐵都還未收班,公交車就已經“下班”了。出了地鐵站的乘客沒有公共交通可接駁,只能選擇“五類車”回家。其次,廣州不少城中村的出行需求很大,但公交車頂多只能停靠在外圍。乘客下了車要回家有的得走上很長一段路,為了圖方便往往也會選擇乘坐“五類車”。再次,每到上下班高峰,一些熱門公交線路的擁擠程度足以把人擠成“沙丁魚”,若有的乘客攜帶了大件行李或者不愿被擠,雖然明知“五類車”有很多安全隱患,可能還不得不坐。
練洪洋:公共自行車被引進城市微交通系統中,旨在幫助解決公交、地鐵駁接的“最后一公里”。廣州從2010年開始發展公共自行車項目,在BRT沿線、大學城及地鐵沿線展開了一場公共自行車大運動。4年過去了,廣州的公共自行車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市民將自行車變成越野車隨處碰撞,導致車輛破損嚴重;每個站點鎖樁位在7~35個之間,再加上潮汐現象相當突出,累壞了每天不停來回調度自行車的調度車;受沿途征地影響,至今BRT沿線共有的116個服務點,幾乎都是在2010年鋪開,現在再想擴大網點,幾乎是難上加難;公共自行車分別由三家公司經營,各自為政,尚未形成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可以說,迄今為止,公共自行車在城市微交通中的貢獻率還是相當的小,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變:可探索內循環線路
張漲:要壓縮“五類車”的生存空間,做好城市交通的微循環,其實公交系統也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五類車”集中在晚間的郊區較多,其實就是因為夜班公交數量不足。公交公司應當選擇一些人流比較集中的站點,將白班車收班時間延后,或者增多夜班車數量。我相信只要有方便快捷的公交車可選,大多數市民就不會光顧“五類車”了。此外,廣州彎彎曲曲的小街巷比較多,也是“五類車”常常出沒的地方。在這種環境下,公交車也應在體型上“減減肥”,不必選用主干道的大型車輛,而應采用一些小型巴士、迷你公交來加強街區層面的公交體系。這一點,香港經驗很值得借鑒,主干道上有大型乃至雙層的公交車,但小街巷里也可見到各種小巴,價格不貴停站又靈活,深受市民的喜愛。
陳小雁:至于如何解決城中村的接駁問題,其實廣州已有一些地方開始試水便民電瓶車。比如員村就開通了地鐵站到村內街巷的電瓶車,出站市民只需2元就可乘車,比起5元起步的“五類車”不僅有價格優勢,安全也更有保障。從運營效果來看,便民電瓶車大大擠壓了“五類車”的生存空間,也實實在在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黃村近期也開通了類似電瓶車,同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眼下,這些零散的試點亟須市一級層面統籌推動,解決一些政策問題。比如電瓶車要實現規模化運營還需要合法身份,由街道辦具體操作的模式也需要引入多項規范,比如駕駛員的資格認證、車輛安全標準等。在這方面,有關管理部門應該盡早介入,不妨將其作為解決城中村“最后一公里”問題的補充渠道。
練洪洋:除了公交,解決廣州越來越突出的“打的難”問題也需要新思路。目前,廣州出租車保有量不足、運價設置不盡合理、部分司機拒載、電召服務發展滯后、乘車秩序比較混亂等,需要認真面對,出臺“一攬子”舉措予以緩解。譬如對保有量問題,就有許多矛盾需要解決。增幅太小,成效不大,一下子增加太多,既加劇同行競爭程度,又進一步惡化城市擁堵情況,到頭來仍然是“打的難”。城市道路承載量有限,一味增加的士數量以改善城市交通的辦法行不通。微觀層面,還是要從提高運載效率來挖潛。譬如有些香港的士分區經營——紅色的士是全香港任何地方都可以行駛的。綠色的士是新界的士,只能在新界區域內運營。藍色的士是大嶼山的士,只能在大嶼山島內行駛運營。將的士進行分區管理,該種計程車只可在限定的范圍行走(當然有關范圍可以部分重疊),就可以更精確地分配各區的計程車數量,確保供需之間基本平衡,提高出租車運營效率。
簡:租自行車可刷市民卡
陳小雁:我國素有自行車王國之稱,城市公共交通走向“微時代”,其重要抓手之一便是公共自行車。而從現狀看,公共自行車要履行便民使命,還需要在投入、布點、簡化使用程序等方面做功課。從投入上看,除了自行車外,城市應在規劃時做好自行車道設計,在芝加哥,任何位置不出800米就能發現一條自行車專用車道。而在我國多數城市,自行車道卻被瘦身或忽略。另外,資金來源可以更多元化,吸納市場力量。國際上多數城市依靠政府與企業合作建立和管理公共自行車系統。政府提供自行車專用車道,并把街道兩側及公交車輛站點的廣告位免費提供給合作企業,由合作企業對公共自行車系統進行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通過廣告收入來彌補其投資和運營成本,甚至獲得利潤。
練洪洋:從布局上看,目前廣州的公共自行車多與地鐵對接,未來可探索在大型公交站、小區密集處布點。在上海閔行區很多大型超市、小區附近都開設免費的自行車服務,值得借鑒。而對于一些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可以在其單位內設置便民自行車服務點,開拓服務范圍,提高使用率。此外,使用程序也有可以簡化之處。押金制度令不少沒帶夠現金的人發愁,在互聯網時代,不妨激活市民卡的功能,探索利用市民卡借車還車,取消押金制度,一來租車手續更便捷,二來誰也不會因為一輛自行車而讓自己的信用出現污點。另外通過POS機自助刷卡還車借車,也可以節省人力成本,提高用車效率。在法國憑銀行卡就可以直接租車;在紐約,從網絡預訂到自行車站租車,管理全面實現數字化、自動化。游客還可以用智能手機從網絡上下載專用軟件,獲得紐約市自行車路線圖以及相關各種服務。升級自行車服務,才能讓公共自行車成為現代城市交通的“綠色生力軍”。
城市“微交通”通與不通,考驗著城市管理的效率,考驗著公共政策的效果,需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更加便利的細節提升城市宜居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