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在職女工給孩子哺乳,今年初北京市啟動了“媽咪屋”(哺乳室)項目。昨日,北京市總工會介紹,北京市首批200間“媽咪屋”的建設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啟動第二批申報工作。目標是3年內將建成1000間“媽咪屋”。(9月4日《新京報 》)
近來一種叫“哺乳快閃”的活動在各大城市頻繁上演,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走上街頭,為推動公共場所建立哺乳室奔走呼號。然而在當下中國,媽媽們需要在街頭為了孩子袒胸露乳,這種刺眼的景象在GDP高速增長,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中國成為一把撕破文明利刃。哺乳室的多少,成了反觀社會文明的一面鏡子。
公眾呼吁建立哺乳室的背后,是我國母乳喂養現狀越來越不樂觀。近年來,我國的母乳喂養率呈快速下降之勢。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我國6個月嬰兒的完全母乳喂養率從1998年的67%下降到了2014年的27.8%,其中農村30.3%,城市僅為15.8%,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38%。造成這樣的局面,固然有多重因素,但激烈競爭下的惡劣哺乳環境無疑是很多母親選擇過早為孩子斷奶的因素之一。在今年6月一項由母乳喂養大本營和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聯合發起的調查顯示,在有過或正在“背奶”的媽媽當中,僅7%的“背奶媽媽”所在的單位有哺乳室。在剩下的人群則不得不在辦公室、儲藏室或者會議室,甚至廁所中擠奶。這樣的一種窘境對于那些堅持母乳的媽媽們,不得不說是一種傷害。
更大的傷害在于社會的不支持和法律制度保護的缺失。要在公共場所建立哺乳室面臨的成本和意識問題,公共財政和企事業單位多以利用不充分增加成本負擔為由推脫。而對于這種困境,屢次修訂的《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中,僅使用了“女職工人數較多”“鼓勵單位建立”等較寬松的字眼要求,而這一規定的約束對象僅局限于企事業單位,并未將公共場所納入其中。目前我國對公共場所建立母嬰哺乳室的法律法規仍是空白。
隨著“單獨兩孩”政策的實施,各地都可能迎來新一輪的生育小高峰,為哺乳的媽媽們建立一個母嬰哺乳室,是一種社會的溫情,更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北京此次啟動大規模“媽咪屋”的建設,其意義甚至比100多年前修建廁所,把人們的如廁從街巷趕到室內意義更大。100多年的老北京既無公廁亦無私廁,要出恭就只能在街上,女眷則在家里用便桶,然后再倒到外面去。在八國聯軍的刺刀下北京人修建了廁所,走進了文明的殿堂。然而在筆者看來,廁所的修建讓人們避免了臟和羞恥,哺乳室的修建卻帶給人們美和希望,應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