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楚天都市報報道,9月4日下午1時許,武漢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輕人因沒讓座,遭幾名老人暴打。事發后,漢陽警方到達現場將其帶離公交車。
據介紹,事故起因一方面是年輕人不肯讓座心有怨氣,而另一方面是因為碰撞引發口角,致使事件進一步惡化,引發了揮拳相向的惡果。雙方都有責任,從道德的范疇,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道德的約束也有其弊端性,道德捆綁變相的成為了受其“保護”、“偏愛”個體的“囂張底牌”,因不愿讓座而引發的道德悲劇頻頻發生,讓很多人有口難言。
如今,公交代步已經成為出行的主流,公交車呈現供不應求的現象,超載現象已稀疏平常,也給城市交通安全及公民個人安全帶了了巨大的隱患,為確保老年人及弱勢群體的出行安全,公交車上大多都設置了老年人專座,讓座本是件好事,尊老敬老作為倫理道德的必然產物,是每個人應該保持的行為態度,但道德的捆綁卻把這件自愿“謙讓”的好事變成了“不得不做”。讓座,只是一種美德,從來不是一種責任,我付錢坐車,有權利不把自己擁有的座位讓給別人,不論對方是老人或是傷殘病痛。而在公眾的道德意識中,似乎讓座是一種必然。
記得甄氏有句“名言”,“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同理,部分人愿意選擇遵從道德,做出適當禮讓行為,而另一部分人也有權行使自身的權利,拒絕謙讓。其實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有著樂于奉獻的精神,而偶遇突發狀況,例如身體不適亦或旅途、工作過后的疲憊,不愿將座位出讓,便會遭到譴責,甚至被“揮拳相向”,這是“道德捆綁”下的惡果,違背了謙讓的本意。部分老人甚至在面對“讓座”之時體現出“理所應當”的態度,毫無感恩之心。
面對如此“小事”,相關部門卻不能“小看”,其背后隱藏著“道德扭曲”的社會狀態,亦向城市交通敲響了警鐘。“道德捆綁”違背了社會的公平,曲解了道義的本真,如此“無奈”其實可以通過增加公車班次,增加公交車座位,以及限制乘車人員數量等方式進行各個擊破,既確保了乘車安全,也避免了“道德沖突”。相關部門還需從長計議,別再讓“道德捆綁”在引發血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