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27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約28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再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原有有待消耗的待業人員,以及涌入求職大軍的跳槽者,讓2014年冠以“更難就業季”。就業問題再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現狀
連續兩年國企職位減少
大學生于強決定去富士康碰碰運氣,盡管工作單位遠在山西,盡管如此選擇有很多不情愿,但是急于就業的于強,最后還是下了決心。他的想法是:去看看,也許可以接受也說不定。
于強是沈陽市某理工科院校自動化專業應屆畢業生,往年該專業的就業形勢一直很樂觀。2012年,該校應屆畢業生簽約沈飛等一些國有背景的大型制造企業的人數接近200人。但是從2013年開始,上述國有大中型企業勞動力需求萎縮,招聘的人數甚至“用一只手就數得出來”。
國有大中型制造企業用工銳減,成就了富士康在該校的“大戶”形象,招聘超過100人。于強說:“去了就是下車間,做的工作和中專畢業生沒有什么兩樣。”不過月薪3000元,這對于來自農村的于強來說,頗有吸引力。
希望
“更難就業季”絕非沒機會
2014年被譽為“更難就業季”,但對于應屆畢業生和求職者來說,難道就沒有出路?
沈陽某高校負責就業指導的老師張浩認為,從2013年開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就日漸嚴峻。不過,張浩認為這并非意味著社會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他說:“壓力確實很大。不過,據我了解的情況來看,第三產業需求量還是很大的。”
來自智聯招聘的統計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智聯招聘沈陽城市經理金麗娜告訴記者:“單純從統計數據上看,在線企業數、在線職位數都是有增長的,全國都是這樣。具體到沈陽,在線招聘的企業數有30%的增長,職位數同時也在增長。”
其中,規模在99人以下的小型企業整體職位量,占到了社會總體職位量的43%。但小企業、民營企業由于不夠知名,很難引起畢業生的興趣。
出路
高處不勝寒低處納百川
有人將目前國內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歸納為“金字塔”結構,即上層的中高級管理人才、技術人才,中層的白領,下層的藍領技術工人等三個層次。但現有的人才結構卻是“紡錘形”,即高管、技術藍領少,白領非常多。而大學畢業生求職方向恰好集中在這一部分,因此面臨的競爭自然就非常激烈。
“現在制造企業的藍領技術工人,數量非常有限,沈陽很多國企都缺乏這類人才。因此在基本條件差不多的時候,都習慣用提高福利待遇的辦法來吸引人才,藍領技術工人月薪超過7000元的,在沈陽制造行業里并不罕見。”一方面是大學生工作難找,另一方面,是很多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企業愿意提供更高的薪水招募優秀的應屆生人才,但前提是畢業生必須足夠優秀。
建議
大學生可先就業再擇業
近日,一家調查機構發布的《2014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也稱,盡管2014畢業生比2013年多近28萬人,但超過一半的2014名校畢業生,希望起薪達到每月6000—8000元,比2013年高出了近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雇主的招聘成本不斷提升,2014年招聘人均成本達到3204元,其中還有超過4成的畢業生有過“毀約”經歷。毀約理由包括薪酬、交通、工作環境等各種,與此同時也有27%的畢業生稱有企業“毀約”現象。
就業指導老師認為,大學生就業需要轉變觀念:“上大學4年,父母僅僅學費差不多就花了6-8萬元,結果找一個月薪1000多元的工作,很多學生接受不了。我的建議是,大學生應該先就業再擇業,畢業就想找到一個好工作,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