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07 20:51:42
來源:中國江西網-江西日報 作者:余紅舉
只有掌握了信息化這把“金鑰匙”,供求關系才會趨向平衡,農民才會在市場上少受損、多受益
前些時候,筆者接到了兩則采訪信息:一是南昌市進賢縣白圩鄉的果農因“有貨無市”,上萬公斤上等翠冠梨爛在果園里;二是撫州市崇仁縣白陂鄉的姜農面對“姜比肉貴”的行情,陷入“有市無貨”的窘境。
雖然已有思想準備,但是筆者到達進賢縣一些果農的梨園時依然吃驚不小:漫山遍野彌漫著梨子腐爛的氣息,每棵樹下爛梨成堆,樹上已難尋兩三個好梨。“以往這個時間段,樹上的梨基本都摘光了。”果農袁飛愁眉苦臉地說:“現在跟以前的關系戶打電話,讓他們來裝梨,要么不接電話,要么直接回絕。滯銷的梨子在經歷了幾場大雨后,像得了傳染病似的成片腐爛。”
距進賢縣100公里之外的崇仁縣白陂鄉,是我省生姜的主產區。今年,生姜的市場價格節節攀升,而姜農們卻無姜可賣。姜農老袁搖搖頭說:“去年銷路不暢的時候,生姜就爛在地里。今年沒什么人種了,卻沒想到生姜的價格飆漲,愁啊!”
無論是“有貨無市”還是“有市無貨”,其中折射出的都是農產品滯銷的大問題。筆者所采訪的兩地,交通相對閉塞,信息流通不暢,有的農民銷售農產品甚至全靠一張嘴吆喝。明年種什么?要種多大的面積?面對這些問題,農民的決策依據往往是去年的農產品價格,其結果要么是蜂擁而上、盲目地擴大某個品種的種植規模,要么是心灰意冷、大面積地改種其他品種。這就是所謂的“大小年效應”。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5月,“特色中國·江西館”正式在淘寶網上線,上架產品2000余件,其中農產品占85%左右。自投入運營以來,該館網絡累計銷售額已超過2億元。由此看來,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農產品滯銷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消費者需要大量物美價廉的農產品;另一方面,許多農戶又缺乏相關的市場信息。要使“滯銷”轉為“暢銷”,信息化正是一把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當前,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農產品要實現穩產、增產,問題并不大,成問題的是增產能否給農民帶來增收的實惠。進一步加強信息交流,提高農民及相關服務機構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處理能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實在非常必要。通過專業化的信息平臺,把市場信息直接反映到相關的農業合作社或農戶那里,農民根據市場信息對自己的種植品種及規模進行及時調整,農產品滯銷的現象就不會普遍出現了。
近兩年來,不少媒體都在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平臺的優勢,不遺余力地幫助農民銷售滯銷的農產品。今天賣“愛心冬瓜”、“愛心辣椒”,明天賣“愛心萵苣”、“愛心梨子”……傳媒力量的介入,的確為一些農戶解了燃眉之急。但是,農產品滯銷并不是個別現象,媒體的幫助非常有限。對廣大農民來說,只有真正學會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或引導農村產銷組織自主建立農產品銷售網站,積極開拓農產品外銷市場,才能從根本上打開局面。建立多樣化的農產品銷售渠道,開展網絡營銷,無疑是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掌握了信息化這把“金鑰匙”,供求關系才會趨向平衡,農民才會在市場上少受損、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