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18 13:49:01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王石川
“18輛車被泡”是個提醒,事關民生,必須事無巨細。
16日晚7時左右,一場暴雨讓北京海淀區田村東路鐵道橋下路段,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池塘,18輛途經此處的車輛被淹。
暴雨積水,車輛被淹,似乎是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水漫車輛,成因何在?市防汛辦相關負責人稱,短時雨強較大,已超出當地排水標準,加上伴有冰雹大風,大量斷枝樹葉堵塞雨水箅子,影響雨水及時排出。一名車主也反映,當時四周的雨水都往橋下灌,“前后也就20來分鐘,車就被沒頂了”。
盡管如此,也不宜將積水原因完全歸咎為天災。天災背后,往往有應對的乏力。據報道,該路段沒有設置固定值守點。無專人值守,或許有客觀原因,但不得不說,相關部門的應急能力還需要提高。對短時雨強較大的狀況,是否早有預計?對容易忽略的地段,是否該派人值守?雨水箅子被堵,是否應及時清理?
諸如此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年雨季,我們看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顯然覆蓋的還不夠全面,還有漏洞存在。要知道,事關民生,必須事無巨細。
事發后,北京市委市政府下令調查積水原因,對積水路段的治理加快進程。按常理,水漫車輛但并沒有人員傷亡,城市最高管理層卻被驚動,似有“小題大做”之嫌,而這恰恰折射出公共治理在升級。事關公共安全,特別是在“7·21暴雨”兩周年前夕,對暴雨積水越是如臨大敵,越能彰顯城市管理智慧。
沒人能馴服暴雨,但若能未雨綢繆,就能因勢利導,最大程度減少各種折損。這需要城市管理者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就像香港迎戰臺風一樣,從事前到事中、事后,都有成熟的制度安排。比如,在惡劣天氣時,香港隨處可見警告信號:工作單位、住宅小區會在醒目位置掛出警告標志,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上會向乘客提示天氣惡劣的信息。
“18輛車被泡”是個提醒,是向職能部門提醒,也是向市民提醒。雨季來臨,減少暴雨帶來的損失,既要掰手指,更需握拳頭。掰手指,就是通過一、二、三各項要點,從政府到個人都做到心中有數;握拳頭,是說各部門要協調一致,共同應對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