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從住建部獲得一組數據:中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環境署評價標準中“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網民認為,全國近半數城市喊“渴”,更多表現為浪費和污染造成的水資源危機。一些網民建議,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加強水源地保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高工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加大對違規排污行為的懲處力度。
污染型缺水成“心頭病”
“當前的水資源短缺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資源型缺水,指水資源總量少;第二類是水質型缺水,也稱為污染型缺水,水資源污染加重了水資源短缺;第三類是結構型缺水,目前不僅農業用水量過大,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也比較低,生活用水也偏于粗放;第四類是工程型缺水,我國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由于工程建設調度沒有跟上,造成區域供水不足。”網民“賴明”說。
不少網民認為,國內近半數城市“喊渴”的主要原因并非水資源總量少,而是表現為水污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說白了,就是有水不能用。”網民“萬育生”說。
近一段時間,從蘭州自來水苯超標,到漢江武漢段水質出現氨氮超標,頻繁上演的城市“水危機”屢屢刺痛公眾神經。網民“潘文堂”稱,我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歷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但污染問題已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我們缺水,另一方面,水環境污染又非常嚴重。在很短時間內,既要解決污染問題,又要解決人的用水問題,目前形勢非常嚴峻。
水污染高發非偶然
在網民看來,相對于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更難解決。
“資源型缺水的解決方法可以從區外調入,而水質型缺水會導致降雨豐富的地區也缺水,這完全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是水污染的管理、治理、執法不到位的綜合結果。”網民“肖強”說。
網民“邵益生”指出,我國水污染進入高發期不是偶然,而是由長期粗放發展模式導致并逐步積累的結果。部分地方政府單純為了經濟發展盲目上馬各種重化工項目,對很多違規排污行為視而不見,不顧這些污水廢氣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這根本上還是唯G D P觀念在作怪。
還有網民表示,企業偷排、不達標排放污水成本太低,也是水污染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
多管齊下解城市水荒
針對如何緩解水資源短缺,網民建議,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加強監管力度,加強水源地保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將水質的好壞納入官員的考核目標,進一步加大對違規排污行為的懲處力度。
網民“香香”提出,水污染防治法的一些規定已不適應客觀實際的要求,針對性不強,處罰力度不夠。比如,水污染防治法對于嚴重威脅地下水安全的滲井滲坑排污行為,處罰額度僅為5萬至50萬元。應進一步修改完善水污染防治法,提高保護標準,加大對污染事故和事故責任人的懲戒力度。
“應加強水源地保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的法律及制度,嚴格控制排污總量,堅守排污底線,落實減排舉措;加強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中水利用。提高工農業用水效率。對處理后的中水要多渠道回收利用,不要讓其再回到河道、湖泊和水庫。”網民“張基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