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要到渝中區南區路,卻不想司機理解為渝北的南區路口,名字相似,地方卻南轅北轍,讓人一頭霧水,凌亂并穿越著。今日,重慶主城區交通運輸投訴服務中心稱,最近他們就接到幾起因地名相似,打車走錯地方的投訴,鬧出不少尷尬。(新聞鏈接)
相似或相同的孿生地名,這確實是個問題,城市越發展,交通越發達,這問題便越嚴重,因為市民的活動領域與活動愿望隨之增強了,孿生地名的矛盾便越發凸顯了。
說起這起名,老美的高速路就以數字命名,規范、簡單、易記,不過也有個笑話說,幾個大媽理解那數字,以為是限速,于是,在20號高速路上慢悠悠地開車,警察攔下,問原因,開車的大媽回答:“那個招牌不是寫20嗎?”警察又問:“你后面另外3個大媽怎么臉色這么難看?”大媽答:“我們剛剛從245號公路開過來的!”當然,能這樣誤會的肯定是極少數,甚至沒有,笑話編得沒有水準。
我們的取名則比較亂,傳統的取名方式或依主人的姓或依山水之形,或因歷史之典,方式較為單調,隨著城市迅猛發展,官方權威命名滯后于市民的約定俗成,“小名”、“老名”被民間廣泛使用,加上一些商業廣告介入,樓盤小區名進入,新建街路巷、住宅區、樓宇,道路……隨意取名的比比皆是,重名現象也時常發生。
地名也背負著厚重的歷史沉埃,這個也是實情,網上更有對重慶地名土得掉渣的吐槽,有行在重慶屢被繞暈的煩惱,還有那岔路口總有職業指路人,估計一天也能賺不少,某種程度上也在打著這個城市的臉。其實哪個城市都一樣,石家莊,駐馬店,聽上去哪像大城市?北京高大上,城里有個公主墳,聽上去有森森鬼氣,襂不襂?武漢有個黃泉路,把市長都氣壞而怒斥。還有不少有歷史與文化意蘊的地名,因城市變遷而被棄,也成為不少人的遺憾。
往事已矣,關鍵是剎住以后的亂取名跟風現象,我想得注意三點,一是有個總體和長遠的規劃,盡量不破壞這個城市的文脈記憶,體現出創意,也體現出本土特色。
二是嚴格“查重”,對原有的地名街名進行發掘性整理,實在已造成許多現實困擾的,不宜改但應適當加點明顯的區別標識,或方位前綴后綴。
三是取名要有一定之規,文化性、歷史性、開放性、商業性,方方面面似乎都要照顧,其實往往哪方面都不能討好,或許應該采取直接簡單但是易懂易記的笨辦法,讓市民明明白白,不至于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