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去西部城市出差,看到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不禁為西部的快速發展感到高興。然而,連續去了幾個城市后,卻發現這些城市長得挺像,都是玩命向空中發展,建筑物一棟比一棟高,“悠然見南山”的風景不復存在,不免讓人覺得有點遺憾。
其實不光在西部,“千城一面”在全國許多地方的城市化進程中都存在。大廣場、大高樓,不僅外形相似,布局也如出一轍:城市中心設廣場,廣場中心有花壇、噴泉,中央商務區高樓林立,主干道寬闊整齊、貫穿新城。雷同的規劃,雷同的建筑,雷同的景觀,甚至連樓盤名稱也雷同。有人戲稱,要不是拿著機票,都不覺得來到了一個新地方。
“千城一面”并非一夜之間形成。上世紀80年代,國內的一些大城市就比著建立交橋;上世紀90年代,又比著建廣播電視塔,看誰的更高,里面當然都是觀光電梯和旋轉餐廳;如今,又比上了摩天大樓,據報道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樓有87%在中國,全球排名前20位的高樓中,有10座屬于中國。
我國幅員遼闊、風土人情多樣,為何城市建設卻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不難看出,大高樓、大廣場、大馬路是多數城市的“標配”,城市建設“大”字當頭的背后,是“快”字當先的發展觀、政績觀在作祟。在過于重視GDP指標的考核機制下,一些城市的規劃成了“墻上掛掛”,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成了城市建設的主力,甚至有些干部認為現代化就是新房子、大高樓,不惜拆舊城建新城,不少地方特色的老建筑毀于一旦。
其實,“千城一面”也是一種“城市病”。“城市病”不僅僅是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環境惡化等,隨著城市經濟實力的增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病”逐漸趨于多元化,“千城一面”就是一種影響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的“城市病”。雷同的城市規劃,很容易導致城市間的同質化競爭,不利于城市差異化、互補發展。雷同的城市規劃,必然與千差萬別的地域特征相違背,不利于城市因地制宜地發展。雷同的建筑和景觀,更是將地方特色埋沒,不利于文化的多樣發展。
那么,城市建設如何走出“千城一面”的怪圈?
筆者以為,凸顯地方特色、文化魅力是有效路徑。城鎮化絕不是高樓大廈和寬闊馬路的無限延伸和組合,城市是生存的空間,更是文化的載體。在城市建設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中國的。
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城市也十分重要。不同城市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地理位置等條件都各不相同,這決定了城市的發展空間各異,也要求建設模式各有千秋。
最重要的,還是要探索和完善考核機制,不能僅僅把GDP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并探索擴大群眾在考核中的參與面,從而讓城市規劃更加科學、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