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鄒章庭是宜賓市江安縣江安鎮加捻村小六年級的學生,家在離學校9公里外的紅巖村。小學6年時間里,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她都堅持步行9公里山路到學校上課。為了不遲到,小章庭每天早上5點起床準備中午的盒飯,6點出門,獨自一人在崎嶇山路上跋涉兩個小時到學校。下午放學后6點才能到家,然后做完當天功課后,幫奶奶做一些家務才能休息。到了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她必須摸索著在黑暗的山路上艱難跋涉,盡管穿著很厚的衣褲,還是覺得很冷。(6月9日《四川日報》)
自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導致農村孩子越來越少,原本“一村一?!敝饾u撤并為“一鄉兩?!?。于是,“11歲的鄒章庭每天獨自一人在崎嶇山路上跋涉兩個小時才到學?!?,可見路途之遙遠,求學之艱辛,不能不讓人動容!
自2001年起,為了整合教育資源,全國各地掀起一場“撤點并校”的狂風,一些村小幾乎“一撤到底”,為了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一些孩子為了不遲到,不得不“早5點起床,晚6點到家”,落個“兩頭黑”是常事。個別孩子更因經不起長途跋涉而輟學的例子也不少聞。
其實,“撤點并?!币恢笔窃跔幷撀曋羞M行的。為減少教育經費投入,政府和主管部門只顧著“自個的利益”,搞“一刀切”,教學點“一撤到底”,中小學“一并到位”。這種既不尊重教育規律,也不尊重家長和孩子,肆意踐踏受教育者權利的行為,可謂司空見慣。同時還引發了諸多“后遺癥”,11歲的小鄒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如果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在撤并時,能多聽聽群眾和家長的意見,也不至于苦了孩子,累了家長,更不至于“好心辦了壞事”。
從某個層面上來講,“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只是一句空口號而已。它的落實伴隨著許多民生問題:家長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爺輩自身就是個文盲,僅會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不少孩子的九年義務教育都沒有完成,又如何受教育權;農民工子女上學難……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教育窮,孩子苦”的現狀。
那么,如何才能解決農村孩子這一上學難的問題?筆者認為,這需要政府、學校、家長“三位一體”齊發力才能解決。首先,這需要政府挑起教育經費的重擔,整體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逐步恢復一些村小、教學點,重點破解教育資源均衡難題;完善村組路網建設,對農村學生家庭給予一定程度的寄宿、交通補貼。其次,需要學校要多關注留守兒童和寄宿生的成長,尤其是要管理好周末的“真空期”,加強安全教育。最后,還需要家長高度重視自己子女上學問題。否則,“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只是紙上談兵,毫無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李克強總理已經給出了“教育公平”的路線圖。但愿,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在“在教育公平”的陽光照耀下,這種“馬拉松式”的上學路能得以終結,農村孩子的求知路也不用走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