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過經濟的發展,通過中國貿易處境的改善,通過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才能讓農民工合理地融入城市
國家統計局12日發布的201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尤其值得重視。一是農民工總量增速呈持續回落態勢,2011年、2012年、2013年增速分別比上年下降1.0、0.5和1.5個百分點;二是本地農民工增長無論數量還是速度都高于外出農民工;三是農民工工資水平快速提高,農民工月工資從2008年的1340元增加到2013年的2609元,增長近一倍。這三個跡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中國經濟現階段的調整方向,在經濟轉型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捕捉農民工變化的大勢。
農民工工資增加與農民工總量增速回落有直接關系,最典型表現是幾乎每年春節之后都會出現民工荒。農民工工資增加,無論是對于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還是拉動內需,都是好事,但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在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農民工工資快速提高,外向型的加工制造業競爭力下降。失去人口紅利,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業缺少競爭力,高附加值產業的成長又還要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時,就可能出現產業畸形化,導致經濟發展陷入增長的停滯期。而首先受到沖擊的,也是相對弱勢的農民工群體。
另一方面,當前出現的農民工就近就業,大致有三個原因,一是沿海產業升級,加工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二是“新四化同步”使全國縣域范圍普遍出現基礎建設尤其是房地產建設熱潮,吸收了部分本地勞動力;三是第一代外出務工農民工開始返鄉。他們的返鄉并非一次就回到家鄉務農,而是先就近務工,隨著年齡進一步增加而最后回家務農。越是年齡較大,農民工就越是就近務工,也越是有更多時間開始務農。
但不管是工資增加還是就近務工,全國近2.7億農民工的絕大多數,尚未獲得在城市安居的就業與收入條件。具體來說,當前農民完成家庭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方式,是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父母在家務農,子女外出務工,一個農民家庭可以同時獲得務農和務工的兩筆收入。父母在農村生活成本比較低,經濟上就會比較寬裕,生活質量也就比較高。這種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家庭勞動力再生產,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家庭的分離,出現了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隨著中西部地區產業的發展,農民工就近務工,可以極大緩解農民家庭分離的問題。
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將面臨挑戰,主要是能否在加工制造業失去國際競爭優勢之前,通過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使得高附加值產業支撐起中國經濟的增長。在產業升級完成前,城市難以為多數進城農民工提供體面安居所需的收入和有保障的就業。這個時候,硬性推動農民全家進城,結果必然是進城農民失去農業收入,而城市生活成本又高,全家進城的農民即使有房子住,生活質量也會下降,造成“虛假的城鎮化”。
農民工的未來,與中國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面對“農民工拐點”的出現,只有通過經濟的發展,通過中國貿易處境的進一步改善,通過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才能讓農民工合理地融入城市,順勢而為地推動經濟轉型和新型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