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中國城市化的迅猛發展根本性地重塑了中國城市面貌與空間格局,也徹底解構了原本依附在傳統城市空間中的社會關系網絡。由現代物業公司管理的城市商品房小區,逐漸代替傳統行政區域劃分的、由居委會管理的社區,成為城市社會管理的基本單位。
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快速城市化所導致的經濟快速發展與政治、社會、文化的相對缺失所導致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城市居住小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政治、社會建設的現象也非常普遍,如何從深層結構穩定城市社會關系,從城市居住小區層面進行基礎社會建設,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社會建設的新課題。
中山宇宏·健康花城小區是由宇宏集團在中山火炬開發區開發的商品房居住小區,從2008 年開始進行小區文化建設,并成立由業主擔任黨支部書記的居民區黨支部,依托小區黨支部開展小區文化建設,開創的“黨建+ 文化”小區建設模式推動了中國城市基礎社區建設的創新。
2010 年11 月14 日,時任中宣部部長的劉云山同志親臨該小區調研,寄語小區業主:“老百姓的生活好了,不僅要過得好,而且要過得豐富多彩,有內容。”高度肯定小區的社會建設模式。
社會建設 文化先行
宇宏·健康花城小區現有業主近4000 戶,入住人數10000 余人。居民以35 歲左右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新中山人”為主。為了能讓不同地域、不同習俗的外來人口和睦相處,開發商中山宇宏于2008 年伊始,開始著手以 “文化”為主線進行社區建設,以“文化”達成共融。7 年來,中山宇宏將文化建設梯度推進,從規劃年、定位年,到升級年、優化年、推廣年,每個年度目標既自成體系,又相互影響。
一、以文化節和新年大聯歡為舞臺,展示業主風采
2008 年7 月23 日,以“活力健康 ,情滿花城”為主題的健康花城首屆文化節開幕,標志著健康花城以文化節為大舞臺,全面進行社區文化建設的開始。自此,每年的文化節和新春業主大聯歡,便成為業主的固定舞臺。文化節以業主為主角,每年有不同的主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才藝大賽、詩歌朗誦比賽、繪畫比賽,還有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類競賽,全方位展示業主特長和才藝。迎新春業主大聯歡通過海選PK,從業主的原創節目中選出最優秀作品參加演出,打造“花城春晚”。
二、以文化場地設施為基礎,豐富業主生活
在開發之初,健康花城小區便預留了大量戶外廣場、架空層等公共空間,并專門建設了近3000 平米的會所。后期在開發建設中,根據居民的反饋和實際需要,又改造和增添了許多場地和設施,為居民提供了活動交流場所,極大地豐富了業主的精神生活。
1、公共空間類:現有各類戶外活動場地20000 多平方米,包括10000 多平方米的噴泉廣場、4000 多平方米的中心廣場、約8000 平方米的各組團廣場、5000 多平方米的架空層活動空間。
2、文化活動類:現有各類文化活動場所10 余處,包括藏書5000冊的圖書館、書畫室、文化活動室、中老年活動中心、“親親家園”兒童活動中心、人口文化園及人口文化室、攝影研究室、黨群活動室、婦女之家談心室、健康花城大舞臺等。
3、運動健身類:現有各類運動健身場地約5000 平方米,包括150 平方米的乒乓球館、600 平方米的羽毛球館、600 平方米的室內泳池、100 多平方米的健身房、300 平方米的籃球場及各組團運動健身場地合計約3000 平方米;健身器械200余件,分布在沿江健身長廊和各組團健身場地。
三、以文化組織為依托,開展多彩文化活動
文化要形成常態,必須要通過骨干來帶動。為此,小區成立了各類文化團體組織近20 個,包括木蘭小分隊、中老年舞蹈隊、太極隊、腰鼓隊、合唱隊、瑜伽隊、攝影協會、詩歌協會、書畫協會、小交警、小記者學會等文化團體,以及羽毛球隊、足球隊、乒乓球隊、籃球隊、象棋協會等體育團體。每個團體都有個帶頭人,通過他們的帶動,每個團體定期開展活動,讓小區文化走上了良性的常態軌道。
依托于這些組織,針對不同的群體,小區每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上百場,包括中老年春游團踏青活動、業主才藝大賽、“讓愛從心出發”少兒書法、繪畫比賽,“愛生活,愛家”詩歌朗誦大賽,“三代同堂關愛總動員”業主百家福攝影活動,家庭趣味運動會、健康寶寶爬行比賽、幼兒趣味運動會等等。
四、以文化產品為載體,詮釋小區文化內涵
小區每月編輯出版屬于業主自己的刊物《健康花城通訊》和《宇宏客》健康花城專版,記錄發生在小區的點點滴滴,刊發業主的各類文章,成為小區業主互相溝通、與企業溝通的良好橋梁。
同時,小區每年還推出不同的文化產品,保持文化的傳承。2008 年的首屆文化節上,推出了《健康花城業主文明讀本》;2009 年的文化節上推出由業主作詞、作曲并演唱的健康花城社區之歌《花城處處充滿愛》;2010 年的文化節上推出健康花城業主原創詩歌集《詩·家》及健康花城文化建設電視宣傳片;2010 年的業主大聯歡上啟用了“健康花城大舞臺”;2011 年的文化節上推出了《行走·視覺攝影作品集》;2012 年的文化節上推出書法詩集《詩·書》;2013 年推出《健康花城居民幸福指數藍皮書》等,將小區的文化內涵不斷深化。
五、整合社會資源,共建文化小區
1、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共創共建文化小區文化建設,僅靠小區自身的力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吸納社會各界共同的力量,“百川入海”才能不斷發展。小區先后與火炬開發區公安局簽訂警民共建和諧社區;請來文化名家為小區文化建設出謀劃策,創建了中山市首個“詩意社區”;把校園文化引入健康花城,與開發區第一小學攜手共建“書香社區”;與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攜手共建“中山市交通安全教育文明示范社區”、“交通管理綜合服務站”;與中山日報攜手“共建文化社區”,并與其小記者學會共同成立“中山小記者學會創作培訓基地”及“中山小記者學會健康花城記者站”;與火炬歌舞團共建文化社區;與《中國作家》雜志社聯手共建黨支部。
2、與婦聯共建兒童友好社區
(1)重抓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
小區被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精神文明辦授予了“中山火炬開發區青少年德育教育示范基地”,成立了“健康花城青少年傳統文化學習中心”,舉辦了一系列青少年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如小區內遍布的“仁、義、禮、智、信”傳統文化石刻,在河堤旁制作的刻有唐詩宋詞便于少兒吟誦的“詩堤”, 以及《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及“孝親頌”國學堂講座等。
(2)啟動學子關愛計劃
小區向每個花城學子贈送特制的花城書包,并設立花城學子候車專區,安排專人管理;晚上9 點以后,對獨自在外的學子予以特別關注;在小區開展“希望之星”評比表彰活動。
(3)關注兒童成長
小區辟出專門的場地,開設了適合0—3 歲幼兒玩樂的室內活動場地“親親家園”兒童活動室,并引入專業早教機構,為小區0—3 歲幼兒和家長開展早期教育普及;聯合婦聯,引入社工組織,開設了“4 點半課堂”,為下午4 點半放學的孩子們提供作業輔導,并開展講故事等各種興趣小組活動;組織了多場“兒童權利與保護”主題學習和培訓活動,按照兒童的高度,設立了兒童信箱,并設立了專門應對兒童家庭暴力的維權咨詢熱線。
3、與體育局共同推動全民健身行動
2012 年,小區與市體育局聯合啟動全民健身行動,引進健身器材200 余件,遍布小區多個角落,讓“運動就在家門口”,并印發了《健康花城居民健身讀本》,引導居民找到適合自己的健身方式,科學鍛煉。
小區還與中山市宣傳部、《中國作家》雜志共同創建“中國作家中山創作基地”,艾克拜爾·米吉提、葛水平、楊匡滿、王興東、馬福林等近20 名作家和電影編導入住小區并與業主互動,給業主創造了與作家近距離交流的平臺,也進一步提升了小區的文化底蘊。
六、文化群體 多方引進
為給文化建設奠定人才基礎和文化氛圍,小區通過提供“園丁關懷計劃”、“有為青年置業計劃”等優惠政策,吸引眾多高素質文化人才進駐健康花城。截至目前,僅教師住戶就達200 余戶。同時,對具有文化藝術特征的行業進駐小區,在商鋪租賃上給予相關的優惠政策。這樣,大批文化人才、文化產業呈磁場式匯聚到小區,充分發揮文化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文化人住文化社區”的格局。
七、詩意生活 和諧家園
2009 年,中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現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同志親自為健康花城小區“詩意社區”揭牌,成為中山市首家“詩意社區”。圍繞“詩意社區”的主題,健康花城每年舉辦詩歌朗誦大賽,每月的《健康花城通訊》上都有“賽詩臺”專欄刊登業主的精彩詩篇;舉辦“健康花城之歌”歌詞征集活動及原創作品大賽;舉辦“我心中的花城”主題征文活動,舉辦詩友會活動和詩歌講座;編印業主原創詩集。2011 年7 月,又在沿江堤畔建起了“詩堤”。
八、系統開展全民修身行動
1、成立各種修身隊伍。
小區相繼成立了文化義工隊、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文藝志愿者隊、黨員義工隊等小區公益組織,帶領業主開展各種全民修身行動。
2、成立中山市首個社區修身學院。
投入巨資建設特色“修身學堂”,由業主代表及有關專家組成講師團,每兩周開展一堂修身講座。
3、每年開展不同主題的全民學雷鋒活動。
2012 年3 月,小區啟動“學雷鋒,齊修身,做好人”全民學雷鋒年度活動,向全體居民發出《學習雷鋒友愛互助精神,全民修身共建和美家園倡議書》,并印發《學雷鋒志愿服務記錄本》,向學子贈送《雷鋒故事》,開設“雷鋒事跡圖片展”;開展心理咨詢、清洗家電等便民服務進社區活動,并于2012 年底開展了“十大花城好人”年度評選。自此,小區每年不同主題的全民學雷鋒活動成為常態。
4、“睦鄰友好, 守望相助”特色修身
近年來,健康花城在小區啟動以“同修鄰里親”為主題的全民修身特色項目,積極構建“以德為鄰、以情睦鄰、以誠助鄰”的鄰里關系。
(1)啟動“黨員義工進樓棟”服務,實施樓棟責任承包制。
小區黨員義工隊率先行動,創新提出“黨務就是服務,有困難就找我”的口號,給黨員義工劃好“責任田”,實行“樓棟責任承包制”。首批10 名黨員義工分別與小區里10 個樓棟進行責任掛鉤,黨員義工的信息在各樓棟單元門口公示,每個黨員義工都佩有“黨員義工服務證”,并不定時前往每家每戶拜訪,了解居民的具體需求,以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每個黨員義工有一本黨員義工進樓棟工作記錄本,對開展的各種服務活動進行記錄;每個黨員在拜訪業主時派發印有聯系電話的“黨員義工服務聯系卡”,方便業主有困難時聯系。
(2)推出“健康花城鄰里聯系卡”,加強鄰里聯系。
小區向業主派發“健康花城鄰里聯系卡”2000 張,號召居民走出家門認識左鄰右里,通過在“鄰里互助卡”上登記左鄰右里的電話,加強鄰里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真正體會到“以鄰為伴”、“遠親不如近鄰”的意義。
(3)鼓勵業主結對互助。
小區還鼓勵居民們根據各自生活習慣、興趣愛好、親緣關系等,自愿組建結對互助組,在生活中互相幫助照顧。
(4)開展系列鄰里活動。
包括“花城好鄰居”評比活動、“我有話對鄰居講”業主論壇、鄰里金秋一日游、鄰里文化展、“致鄰居”原創詩歌朗誦比賽、鄰里才藝大賽、“花城鄰里親”攝影大賽、鄰里拖拉機大賽、鄰里趣味運動會、全民健身鄰里拔河大賽、“鄰里三人行”3V3籃球賽等,并在小區刊物開辟“夸夸我的好鄰居”等鄰里專版。
創新黨建新模式,成立全省首個居民區黨支部
為讓小區多年過不上組織生活的外來黨員過上組織生活,同時,為小區文化建設找到領頭人,2010 年6 月22 日,健康花城成立小區黨支部,成為全省第一個以小區命名,由業主擔任支部書記的基層黨組織——居民區黨支部。健康花城黨支部成立以來,帶領小區各團體組織開展各項活動,積極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成為小區文化建設的領頭人。除每年開展黨員專題活動外,還大力發展新黨員。短短幾年,就成為中山市和開發區兩級兩新組織黨建示范點,黨教片“健康花城黨旗飄”在中山市“一創雙爭”會上奪得一等獎,《廣東黨建》雜志以“健康花城里有濃濃的黨味—社區黨建模式的中山創新”,在全省重點推廣健康花城社區黨建模式。
健康花城黨支部成員共有40 余人,包括業主、物業管理和發展商。這種黨員構成比例,是小區黨建成功的基礎,通過這三者之間的對接,讓黨支部有了更多的實務和能力。黨支部除了組織領導文化建設之外,還起到業委會的作用。
“文化+ 黨建” 社會建設模式初見成效
收獲榮譽:經過多年的文化建設,健康花城成為中山市文化小區的楷模,在全市聲名鵲起,先后獲得廣東省物業管理示范住宅小區、全民健身活動示范點、兒童友好示范社區,中山市文化小區示范點、和美小區、文明平安小區、詩意社區、對外宣傳基地等榮譽。
領導關注:健康花城的創新社會建設,得到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時任中宣部部長劉云山、中央文明辦調研組組長楊新貴、國家新聞總署發展司副司長張亮,公安部交管局副局長劉世民、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庹震,曾前往小區調研。社會影響:中央及省市媒體和社會各界也高度關注該小區的社會建設,全國各地新聞記者逾千人前來小區采訪。南方都市報、南方日報、人民網、新浪網等全國媒體聚焦健康花城小區,各類大篇幅報道上千篇。
產業效益:業主們也對小區好評如潮,他們口碑相傳,一傳十,十傳百,號召自己的親戚朋友在小區置業。帶動了小區商品房的銷售,降低了中山宇宏在廣告方面的投入,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居民幸福指數提高:經過多年的文化建設,健康花城小區鄰里和睦,實現了政府、物業、業主三方的和諧相融。2013年8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山分院對健康花城小區進行了一次居民幸福指數抽樣調查。調查表明,健康花城小區居民幸福指數平均得分為83.2 分,高于同類小區。
健康花城的借鑒意義
健康花城的成功也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前來調研。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周榕表示:健康花城是為數不多的社區文化建設典范,可以作為打造和諧社會、幸福城市的微縮樣板,從而來分析“在政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型過程中,城市公共資源與公共服務的系統服務尚屬發展空白。服務型政府所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務理應從最底層的社區級公共開始,至少,應當通過資源置換的轉移支付形式來實現城市的微公共福利空間系統。作為社會的微小單元,良性社區生態結構的示范效應和傳播效應,有助于營造良好城市社會生態,政府應在這方面發揮強有力的導向作用”。
健康花城案例專家互動交流
金德鈞——原建設部總工程師、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會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
翟寶輝——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城鄉規劃處處長、博士
金德鈞:到健康花城學習,感受很深。第一,這是一個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搞文化建設,投入不求回報。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跟社會緊密相連。能夠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的企業才是最有影響力的企業。 第二,他們抓文化抓得很好。而且文化還有一種包容性和融合性,大家在一起時間長了,關系自然親近,不像我們現在的小區,做了幾年鄰居,我不知道對面住的是誰。健康花城把人們聚集在一起,非常和諧。第三,黨建做得很好,這個模式是可以復制的。
翟寶輝:我理解文化和文明有一點區別,文明區別于文化,文化有形,文明是對別人的關照。當人在文化過程中體會到的東西來形成自己習慣的時候,他的文明水平就會提高。先有文化,才能締造小區的文明,然后才有我們國家的文明。我們總說要復興偉大的中國夢,不管是城市夢,還是美麗鄉村夢,它的魂還是文明。我相信莫總的模式會走得很遠。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