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浙江溫州人的“市場經濟先驅”形象已牢牢定格在國人心中。今天,溫州把統籌城鄉推進城鎮化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舉措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其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農村綜合改革、鄉村治理的創新實踐,再次為敢為人先的溫州樹立了“三農”領域的改革新形象。
能人治村與民主管理
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認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要建立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上。
位于瑞安市大羅山南麓山腳一隅的小村——塘下鎮陳岙村,就讓人們看到了鄉村治理催生的驚人巨變。
在陽光燦爛的春日來到陳岙村,只見一個個別墅式的小院被綠樹鮮花環抱,一條清澈的小溪繞村徜徉,一派江南園林美景。
時光回溯到2002年,在外經商多年的陳眾芳,被陳岙村公推直選為村委會主任。2005年,他又兼任了村黨支部書記。他告訴記者,當年回到家鄉時,眼前的一幕幕讓他驚呆了:村中那條無名小河,河床長滿雜草,且坡度較高,根本蓄不住水。干旱時村民無水喝,暴雨時又水漫民居。同時,一個個汽摩配件小作坊的污水,肆意橫流,污染村莊。征得村民同意后,他決定從治水開始改變村莊,首先邀請專家為村莊做規劃,將陳岙村分為生產區域、生活區域、休閑區域。
以規劃為先導,村民們與自己選出的帶頭人共同打拼。如今,陳岙村已由一個當年的空殼村,成為集體資產超過8000萬元的富裕村,充分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哲理。
一個村莊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有效的鄉村治理實踐。
陳眾芳告訴記者,土地確權保護了農民利益,全村的土地確權已全部完成。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也已組建,為此專門開了幾次村民代表大會,反復征求村民意見,將村集體資產股份量化到每個村民并張榜公布。村民對村里家底很清楚,經濟合作社要保證大家的資產在保值基礎上增值。
據溫州市委副秘書長、市委市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王蛟虎介紹,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溫州農村綜合改革是一個宏偉的、系統的、創新的工程,涉及面廣、改革任務重、創新亮點多。一是村鎮體系有新調整,二是產權制度改革有新探索。基本完成了村級經濟合作社和土地合作社的組建工作,清產核資、確權登記和土地流轉等工作有序推進。三是農村金融改革有新進展。
而發揮村民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的作用,在溫州的發達鄉村已形成共識。在甌海區瞿溪鎮河頭村,村黨支部書記金凌云對記者說:“村民代表大會是我們村最高的民意機構,我們的村規民約就是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政府的征地補償資金全部返還給村民,村集體對此一分錢不留,幾年來我們村里都是零接待費。”村民吳巧松是村里的理財小組成員,他告訴記者,村里賬目全部公開,每張發票都要理財小組的5個村民代表同時過目,1萬元以上的項目都是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溫州市農辦農村改革處處長徐炯對記者說:“我們全市總人口800多萬,其中農村人口就有630萬。所以鄉村治理是農村穩定發展的大命題。”
南宋時,永嘉學派(永嘉是溫州的古稱,現為溫州的一個縣)代表人物葉適等提出了“義利合一”思想,主張將“義”與“利”結合濟世。從某種角度講,這既是溫州民營經濟發達的思想根源,亦是今天大批溫商和當地精英進入社會創新領域的邏輯依據。很多征戰四海的溫商和能人,也像陳眾芳、金凌云一樣被家鄉父老選為“領頭雁”,他們將實干精神與創新精神融入鄉村發展。而能人治村與民主管理相輔相成的科學機制,為溫州的農村綜合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
“紅色細胞工程”強基固本
瑞安市陶山鎮豐和社區的黨代表工作室在當地農民中已頗有知名度,這個工作室為農民提供種植技術咨詢、培訓等服務,并在社區內指導建立了農家菜合作社和甌柑精品園。自去年10月溫州市啟動“紅色細胞工程”試點以來,瑞安把化解基層難題作為“紅色細胞工程”建設的主要任務,激活服務基層功能。目前,瑞安共有148個村開展“紅色細胞工程”試點,參與黨員7105名,聯系群眾5.9萬戶,實現了村居、黨員、群眾“三個全覆蓋”。
以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強基惠民為目的,溫州把“紅色細胞工程”作為組織引領的主載體,實行黨員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全覆蓋、干部直接聯系黨員全覆蓋、干部包村聯戶全覆蓋,真正做到每戶群眾都有黨員聯系,每名黨員都有干部聯系,每個村(社區)都有干部包干負責,從而努力激發每個黨員“細胞”的活力。以黨員“細胞”的活力來增強黨組織的活力,以黨組織的活力來促進黨的肌體健康,以黨的肌體健康來促進社會肌體健康,從而鞏固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初步走出了一條體現時代特征、符合基層實際、具有溫州特色的基層黨建工作新路子。
來自溫州市委組織部的信息顯示,截至目前,溫州全市共有109個鎮(街)372個村(居)開展“紅色細胞工程”建設試點,1萬多名黨員聯系服務11.7萬戶群眾,實行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認領“微心愿”等做法,為群眾解決了2.8萬個問題,辦了3.2萬件好事實事。通過發揮一個個“紅色小細胞”的作用,黨群干群關系得到進一步改善,黨的基層組織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
農村新社區優化重構
沒有社會管理創新,就沒有溫州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溫州推進社會轉型的主要路徑就是統籌城鄉綜合改革。2013年,全市進一步完善城鎮體系規劃,完成了新一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級組織“轉并聯”,現有鄉鎮街道130個、社區798個,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再造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平臺。
“深入研究如何將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延伸到農村,改善農村發展面貌,這既是我們的政治責任,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陳一新說。
瑞安市安陽街道瑞祥社區成立于2011年9月,是由下沙塘村、上沙塘村、西岙村等8個村聯成的農村新社區。社區內常住人口有5438戶近1.6萬人。據社區黨委書記林建鋒介紹,社區成立以來,搭建了便民服務平臺、社會管理服務平臺、黨代表工作室平臺、衛生計生服務平臺、文體服務平臺。2013年,社區以城中村改造為重點建設宜商宜居宜創業城區。目前,瑞祥新區已被中國人居委列為中國環境與新城鎮發展推進工程人居環境建設試點城鎮之一。
社會組織培育是溫州社區的最大亮點。瑞祥社區的利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金瑞福說起他們的義工隊、巡回義演以及關愛講座時頗有心得。他告訴記者,下一步要到周邊農村去招募志愿者,請他們參加社工服務中心組織的武術隊、腰鼓隊等。通過社會組織開展活動促進村社融合,是這些新型農村社區的有效做法。林建鋒說:“在農村向小城鎮轉化的新階段,農民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都有了新需求,我們社區組織的社會活動可以及時滿足這些需求,與村‘兩委’的工作相互補充。下一步將通過整合資源,提升服務,提高村民素質,積極探索社區運行模式,切實落實‘老百姓的事都在社區辦’,讓村民漸漸融入城市,建設和諧農村新社區。”
溫州市民政局在2012年就提出以城鄉統籌綜合改革為契機,積極開展農村新社區建設工程,促進社區規范化建設。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何長纓對記者說,我們的農村新社區建設涉及農村深層次的利益調整與組織重構,是對傳統鄉村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改革的突破和創新點:一是社區組織體系重構。社區黨組織、管委會(過渡組織)、議監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經濟合作組織、群團組織和志愿者組織等七大組織體系建成率均達95%以上。實現基層經社分開、政經分離,是農村基層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是由村民自治轉向社區自治,再走向“善治”的必經之路,是國內社會管理創新的一次探索。二是社區公共服務體系重構。組建社區便民、綜治、文體、衛生和老年等五大服務中心,從無到有,同時構建社區組織服務、志愿服務和市場服務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體系,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缺失逐步向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大轉型。三是城鄉社區規范化建設。目前,城鄉社區初步建成,層級關系基本理順,新型基層社會管理服務自成體系,社會管理創新明顯提升。
深厚的歷史,開闊的見識,讓這方土地上的人們永遠不乏改革的思想與創新的勇氣。走在百年古鎮——甌海區瞿溪鎮店鋪林立的老街上,把自家小樓開成家庭旅館的河頭村村民徐友弟笑瞇瞇地說:“我們的生活、居住早就城市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