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專家羅亞蒙認為北京市研究制定重點路段或區域交通擁堵收費征收方案,“是個十足的餿主意”。有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忽悠百姓說征收擁堵費在西方發達國家很普遍,這完全是欺騙國內公眾。(光明網10月24日)
近年來,不少城市紛紛迫不及待地與“擁堵費”擁抱,把其當作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甚至把城市擁堵治理的希望都冀望于“擁堵費”的征收上,那么,在看到“城市收擁堵費是餿主意”的觀點時,主政者能否有必要的反思呢?
事實上,依賴“擁堵費”治理城市擁堵,人們早就有了不滿,并且,從世界范圍內的經驗來看,失敗者 遠遠比成功者多。2007年,倫敦推車輛擁堵費征收方案,已收了8億英鎊,但現在交通狀況卻毫無改善。目前平均每行進1公里要等待2.27分鐘,而在2003年2月,也只要2.3分鐘。同時,用于擁堵費行政管理的支出,去年上升到1.6億英鎊,花費掉了擁堵費收入的一大部分。對此,城市管理者能完全熟視無睹嗎?
而羅亞蒙提出的“工薪階層成受害者”觀點更值得重視,正如所說,“被堵在路上,一方面是工作所迫,一方面也是政府工作不足造成的,政府應當反過來給他們發放交通擁堵補貼”,應該承認,這種推理是符合常識的,憑什么讓老百姓為政府工作的不足來買單呢?老百姓何以要付出金錢和時間的雙重成本呢?
那么,問題出在那里呢?問題的關鍵就在城市規劃上,盡管這一點,不少城市主政者往往諱莫如深。“一些城市規劃者、道路規劃者以及交通規則的制定者,存在一種‘想當然’的態度,不能說他們完全在閉門造車,但起碼沒有充分尊重廣大市民的意見和建議,現在往往是一個政策制定出來了,人們還都不知道這個事兒,就被發布推行了”。這不僅表現在城市規劃上,同樣表現在對擁堵費收取的迫不及待上。
擁堵費是“窮盡所有手段”之后的無奈選擇。有關專家早就指出,國內汽車行駛里程多、行駛速度低,交通精細化管理和城市軌道建設的潛力并未挖盡,而國外則是在公共設施配套相當完善、近乎無招可用之后,才收擁堵費。并且,征收擁堵費的前提是公共交通便捷,相關配套完善,以引導公眾綠色出行。但就我國不少城市來說,往往忽視了公共交通的發展,身在在公共交通存在大量歷史欠帳的時候,就蠢蠢欲動收取“擁堵費”,這不僅無視公共利益,也掉進了陷阱。
解決交通擁堵,做好城市規劃最為根本。當一個領導一個想法、當一個城市的規劃想變就變的時候,所謂的“堵城”只能越來越多,再多的擁渡費也無濟于事。擁堵費不利于中低收入者,就會產生社會公平性問題,可能使得駕駛汽車成為高收入者的特權。但城市道路畢竟屬于城市的公共產品,對于客觀上造成差別對待道路用戶的交通擁擠收費,公眾會存在抵觸情緒。
規劃界早就有這樣的說法,“城市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不如領導一句話”,其結果是有利于老百姓利益的規劃因不符合領導的意志而成為廢紙一張。更有甚者,某些領導為了謀取私利,好大喜功,盲目干預開發過程以及城市布局,正因為如此,面對“城市收擁堵費是餿主意”,管理者應反思,應審慎對待城市規劃和解決交通擁堵的關聯性。
“餿注意”擁堵費是怎樣煉成的?擁堵費是傳統“卡、限、堵、收”管理模式的升級版。城市規劃怕專家“想當然”更怕權力“想當然”,認識到這點,比收取擁堵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