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多一些全局視野、少一些地方觀念,多一點市場思維和服務意識,少一點行政命令和“想當然”式的決策
城市道路是我開,外地車輛休進來……這不是小說中的演繹場景,而是我們身邊不斷迫近的尷尬現實。繼北京、天津、杭州等地相繼出臺外地車輛限行令后,河北省石家莊市也宣布加入“限外”大軍:自5月1日起,工作日高峰時段禁止外地車輛駛入二環路以內道路。在交通擁堵這一“城市病”在各地愈演愈烈的當下,這顯然不會是最后一例。
誠然,在某些城市管理者的眼中,對外地車輛“說不”有著太多的理由:緩堵保暢、治理霧霾、方便本地市民出行、堵塞限購令造成的漏洞……但是,言之鑿鑿的背后,“行政化”的思維和“簡單化”的措施卻備受各方質疑,政策制定中狹隘的地方意識和疏于服務的“不作為”亦發人深省。
順暢便捷的交通如同經濟社會的血脈,打破地區、行業、行政區劃間的種種壁壘,正是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一面高喊著積極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一面又簡單地用一紙行政命令人為設置壁壘,畫地為牢,變“公路”為“私域”。當城市路網遭遇一個個“栓塞”和“獨立王國”,何談和諧的社會與開放的市場?
治理城市擁堵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提升基礎設施、優化公交線路、信息建設、城市規劃、功能分區等諸多課題。比簡單的“限行”和“限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公共交通出行能力、優化管理服務水平,滿足人們實實在在的出行剛需。但各地限行令的背后,缺失的恰恰是這些公眾最為期盼的內容。
在機動車保有量不斷攀升的背景下,一紙禁令將外埠車輛拒之門外,無異于揚湯止沸、拆東補西,作祟的只是懶政思維和狹隘意識,忽略的是本城市外大多數人平等享有道路通行的權利。城市化進程加快了區域協同發展,如今每個城市都有許多“生活在此地、工作在彼岸”、演繹著“雙城生活”的市民,在相關配套措施尚沒有跟上的情況下,“一限了之”只會讓他們的通勤之路更加艱辛。
任由“一限了之”模式繼續發酵,將會令更多城市爭相效尤。倘若畫地為牢、車輛都成了城市內的“區間車”,人們的遠程出行難度將加大、成本大幅攀升,最終受損的仍將是公眾的利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縱觀發達國家治理交通擁堵的措施,收取高額入城稅者有之,提高城市核心區停車費用者有之,但大多使用經濟杠桿,通過市場手段調節。對城市管理者而言,當務之急是多一些全局視野、少一些地方觀念,多一點市場思維和服務意識,少一點行政命令和“想當然”式的決策。如果亦步亦趨,期待以一紙“限外令”萬事大吉,只會將自己置于“懶政”質疑的風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