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透露,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初稿基本完成,但仍處深入研究提升階段,待提交國務院審議,“規劃”或在6月份出臺。北京大學李國平建言:“廊坊做小中心城市是沒問題的,可以考慮做京津之間的副中心城市”。(4月22日 中國經濟周刊)
“炙手可熱”的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還沒出來,各種所謂的“戰略支點”層出不窮,繼炒作保定“副都”之后,如今廊坊“副中心城市”又熱了起來。當然,廊坊的“副中心”說法,也并非“空穴來風”,北京日前不是已明確提出“將通州打造成城市副中心,以融入京津冀協調發展”, 通州是京津走廊的重要節點,毗鄰的河北廊坊市和天津武清區發展定位的“想象力”不免就豐富起來。可不管怎么說,在國務院的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未正式出臺之前,所有的“未靠譜”規劃“猜想”,其目的只有這么兩個,一是借助炒熱“概念”,以達到追求短期經濟利益;二是希望借助“猜想”,企求影響“一體化發展規劃”制定,期能占有先機獲取長期利益。
今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和主持座談會時強調,京津冀發展要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習近平要求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以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作為優先領域,并指出京津冀要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習近平針對京津冀融合發展的提出“7點講話要求”,無疑成為“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必然會在該規劃中充分體現,并作出科學部署和可持續安排。假如都沉迷于自家一畝三分地思維,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怎么做到協同發展、融合發展?
筆者認為,目前所謂的“副都”和“副中心”說法,既沒有正確地理解習主席“7點講話要求”精神精髓,也沒有很好地理解制訂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的初衷,僅是一種概念炒作而已。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的發展安排,是要解決協同發展的問題,是一種重要的區域治理和可持續規劃安排,把首都經濟圈某一個點圈起來“濃墨重彩”,何來做好一體化和均衡發展?
規劃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本質上意在促進該區域健康可持續發展。當前,京津冀地區不光存在PM2.5、霧霾等環境污染及健康危害問題,還有相當突顯的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問題,此外破解水資源、能源、勞動力等資源制約要素問題,還有大城市、特大城市派生出來的城市災害、安全弱化、就業等“城市病”治理,都是一體化《發展規劃》所應綜合考慮的地方。
首都經濟圈一體化不是簡單搞什么“中心”,而是需要集群、集約發展。
從長遠來看,首都經濟圈一體化應該是往一種集群、集約的形態方向發展。所謂集群式發展,就是說首都經濟圈不能僅是多一個或二個副中心,而應是把規劃視角拓展至京津冀整個區域層面。要集群式地發展城市群,形成布局合理、產業對接協作聯動、資源配置優化、照顧環境生態的城市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需要集約式發展,我們要考慮區域人口和產業空間分布均衡化,要考慮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可承載能力,更要考慮京津冀地區整體的城市配套建設與管理服務水平提升。總之,首都經濟圈一體化是個系統協調工程,是為了全區域更和諧、更美好發展,假如像過去那樣圈個圈、簡單的膨脹式發展,那豈不違背一體化發展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