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日前國家發改委初步提出將德州列為京津冀一體化城市,與首都經濟圈共謀合作發展。此次規劃納入的還有山西大同和內蒙古赤峰、烏蘭察布等3個城市。實際上,最早的環渤海地區發展規劃是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的,共五省(區)二市。所以有觀點認為,推動京津冀一體化,提升與帶動環渤海地區發展,是北方區域發展提速的必然保障。
環渤海地區,包括整個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珠三角和長三角是落后的,即使是山東、遼寧與河北,總量雖然不小,比如2013年,山東GDP總量全國排名第三(50013億),河北第六(26575億),遼寧第七(24801億),但是作為人口大省的上述三個省份,人均下來只分別為第十、第十六、第七位。
環渤海地區最大的問題還是產業模式問題。河北經濟最強的唐山,是鋼鐵建材與能源重化工基地。內蒙古的經濟水平高,但也是依靠煤炭資源。而山西的發展更是離不開煤炭等資源優勢。遼寧更多的是老制造業國企。山東最著名的產業,第一為果蔬種植,第二是家電行業。而家電行業的產能受到需求壓制,利潤越來越少。上述地區的發展并不可持續,必須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事實上,我國的第二產業雖然經濟占比很高,但由于核心技術缺乏,代工廠模式短期內很難改變。而正是由于產業的落戶,傳統的能源、重化工、鋼鐵、建材行業的發展成為京津周邊地區的主流。最近幾年為人所重視的霧霾使得京津冀一體化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首鋼搬遷到唐山曹妃甸,是京津冀地區最早的產業下移。但目前看,所謂的循環經濟發展,在曹妃甸并不突出,曹妃甸也沒有因為首鋼的搬遷而崛起。
我們知道的是,低碳與高科技產業不彰,恰恰是環渤海與京津冀地區的短板。而核心技術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我們自身的研發能力不足。在國內教育和科研最發達的城市中,京津無疑是有位置的,而北京作為祖國首都,國家級的研究機構是首屈一指。這些優勢恰恰是京津輻射河北,以及河北周邊的環渤海地區的重要資源。以科技推動發展,推動產業轉型,以京津兩大直轄市為龍頭,形成環渤海地區高科技低碳產業優勢,產業鏈培育雖然需要很久,但這是最好的出路。
對此,先期推動的必將是京津冀一體化。京津冀行政壁壘以及京津對河北的虹吸應盡早結束。當然,河北自身強大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