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霧霾頻發的現實困境下,聯手治污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的排頭兵。為應對愈發嚴峻的區域性大氣污染,三地開始探討統一限號限行、統一油品等措施,加快聯手治污步伐。
然而,對于三地而言,治污愿景與利益藩籬同在;而對于河北而言,經濟利益與污染企業相伴相生。不難看出,京津冀三地的“青山綠水藍天夢”,仍面臨諸多疑問與挑戰。
疑問一:京津冀聯防聯控機制能發揮多大作用?
2013年,由6省區市7部委組成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啟動,獲廣泛關注。近來,京津冀持續互動,開始就區域污染治理探討統一限號限行、統一油品等多項措施,讓聯手治霾成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較為亮眼的舉動。
然而,不時造訪京津冀的霧霾天氣也讓人們不禁生疑:倡導“責任共擔、信息共享、協商統籌”的聯防聯控機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莊志東曾表示:“聯防聯控機制仍在不斷建設中,京津冀聯防聯控確實有難點。”
“京津冀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所以要想推行一個標準,比如淘汰落后產能,都會相差很多。此外,每一次污染過程不一樣,在京津冀21萬平方千米的區域內,一般也不會出現污染物狀況完全相同的情況,由此帶來的區域聯防聯控就很復雜?!?莊志東分析。
實際上,除去上述因素,京津冀聯防聯控的難點還有很多。
相關專家就此指出,2012年,河北省GDP位居全國第六,支撐這份成績單的是當地能源消耗量的迅猛增加和重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能對各省份的經濟增長、財政收入、社會就業等產生影響,“壓減產能意味著壓減GDP。”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則指出,聯防聯控機制的協調成本太高,必須建立專門、獨立的機構去管理,而環保部應該在上述機構中扮演協調的角色。
“京津冀應當建立機構保證三地之間的信息交流,這個機構應當有一定的預算,用于幫助各省市制定規劃、信息共享、開會討論、信息公開。此外,這個機構是要獨立且有效率的,以保證機構為三地服務且不偏向任何一方?!彼螄龑χ行戮W記者說。
疑問二:河北產業承接與污染治理能否兼得?
近日,北京與河北的產業對接也有了實際動作。本月16日,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原料藥碳酸氫鈉項目確定將整體搬遷轉移到河北省邯鄲武安市。這是近期第一個從北京整體搬遷到河北的央企制造業項目。
相關報道稱,這家生產設備老化且能源資源消耗高的企業,將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實現廢氣、廢水、廢渣的零排放,總體來看對河北當地不增加新的污染排放。
北京外遷企業相關消息早已在輿論中發酵,此前曾有媒體報道,北京已制定了第一批外遷企業名單,隨后該市發改委對名單予以否認。河北省石家莊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看到該名單,但他同時指出,“應該是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p>
針對北京淘汰的落后產能是否會被河北引入的問題,河北省發改委副主任宋立民曾表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承接那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技術裝備水平的,絕對不再承接那些已經被淘汰或者是落后的產能。這是一個高起點、高水平發展的過程?!?/p>
然而,“高污染、高排放”再次撩撥著公眾的神經。雖然河北官方強調將嚴把產業準入門檻,但產業轉移也會給當地帶來經濟利益,因此人們仍不禁擔心:本已深受污染困擾的河北,能否在產業承接和污染治理之間找到平衡,而產業承接會不會成為河北環境治理的掣肘?
河北官方的表態能否打消人們的上述疑慮,目前來看,這還是個未知數,而公眾對這樣的產業騰挪的疑慮或不止于這一點。
北京市環保局局長陳添近日在與網友在線交流時透露,最新研究顯示,目前北京空氣中三成以上PM2.5來自區域傳輸。有鑒于此,河北與北京的產業對接,對易受區域傳輸效應的北京有怎樣的影響,亦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疑問三:天津河北重污染企業出路何在?
為實現城市功能的優化,北京的重污染企業將向外轉移,而作為承接方的河北、天津,其自身重污染企業的出路何在,則成為一個新的難題。
嚴重的大氣污染促使河北再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也催逼這個鋼鐵產量連續13年位居全國之首的省份再次向過剩產能“開刀”。
據河北省環保廳副廳長殷廣平介紹,到2017年,河北將壓減6000萬噸鋼鐵、61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同時,加快推進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到2017年完成123家企業搬遷任務。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河北又是京津冀地區的重點,過量排放是主因?!币髲V平表示,必須從轉方式、調結構入手,從根本上改變河北省偏重的產業結構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天津市經信委副主任鄒方斌則表示,到2017年,行政轄區內鋼鐵產能將控制在2000萬噸,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500萬噸。三年淘汰關?!叭邇傻汀逼髽I700家。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天津還將排污費征收標準平均由每公斤0.83元調整為7.82元,提高9.5倍。
對于津冀的上述措施,長期研究環境政策的宋國君則表示,在環境治理中,產業到哪里去是市場行為,政府應該尊重市場主體的意愿。
“高耗能沒有罪,超過排放標準才是不合法的。因此,政府要用排放標準這樣的政策工具引導企業的選擇,如果不對污染源嚴格排放標準,污染企業無論搬到哪里都會出問題?!彼螄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