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是為了治療北京的大城市病,這是一個得到廣泛認同的觀點。如果決策機構沒有從減少自己的福利和便利做起的決心,而是單純指望別人不貪戀北京的好處,北京城市規模的餅只能是越攤越大。
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是為了治療北京的大城市病,這是一個得到廣泛認同的觀點。但是,一體化能不能治好北京的大城市病,還得先看一看北京大城市病的病根在哪。
稀缺資源過度集中當數北京的第一大病根。單從投入的角度講,北京不僅是北京人的首都,更是全國人的首都。除北京市投入的各項建設和福利資金外,在亞運會、奧運會等“國事”中,中央財政在北京有天量的投入。在持續“偏愛型”的投入模式下,北京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文化、體育、教育和醫療資源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如果北京相對全國其他地區的公共服務水準繼續保持當前這種絕對優勢,想剝離北京的人口幾乎沒有可能。比如,去年就有畢業生花70萬元的代價去買一個北京戶口。
扎堆效應下形成的產業資源分布不均衡是北京的第二大病根。盡管北京在2012年底前就有近10萬家企業,但北京同時也有天通宛、回龍觀以及通州等全國的最大的睡城。城市規劃理念的錯誤,造成了北京人生活、商業、就業都在不同的區域。金融企業都集中在金融街;高科技企業都集中中關村;央企總部都集中在二環路;廣告企業都集中在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附近;高端商業都集中在CBD。2013年,北京的人均排名全國第二,而與此同時,北京的延慶等6個遠郊區縣的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北京城區的出租車司機大多是大興、房山、懷柔的居民或農民。在北京原住民尚需外出打工的情況下,北京剝離大量產業到津冀地區很可能只是一個設想。
“民生政策”下過低的交通貨幣成本是北京的第三大病根。不算時間成本,只算貨幣成本北京的交通成本是全國最低,其代價是納稅人要為其支付高昂的補貼。由于交通成本過低,跨越大半個城區去工作的現象,在北京非常普遍,一些人用在路上的時間甚至超過半個工作日。近兩年燕郊等環北京房地產的發展,甚至讓住在河北,工作在北京成為一種常態。這不僅加大了北京的交通壓力,也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而且活在路上的狀態會讓人的幸福指數大打折扣。現在包括北京環河北的區域都在呼吁建設軌道交通,把地鐵通到河北。事實是通往周邊地區的交通越便利,北京城區的交通壓力會越大,因為大量的人流最終都會匯聚到城區的交通工具上。只有把對交通的暗補,變成對市民的明補,讓居民對遠距離上班花錢心疼,不再橫跨北京去上班,才會迫使用工單位向勞動力集中的區域遷移,解決睡城問題。
剝離低端產業只是北京一廂情愿的想像。事實上,北京服務業GDP的占比已經達到了80%。除部分高端服務業外,大部分是因人而生的餐飲、美容、保潔等所謂低端服務業,這部分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口最多。但是,這些行業的存在說明其是有市場需求的,如果在人口沒有大量減少的情況下,把他們剝離出去,那讓還住在北京的人到哪去吃早點,到哪去買菜?
只有剝離北京“特供”的公共服務和福利,讓北京的稀缺資源逐步分散到全國各地,縮小北京和周邊地區的資源差距,才能真正減少人口和單位留在北京的意愿,北京的大都市病才能夠得到根治。如果決策機構沒有從減少自己的福利和便利做起的決心,而是單純指望別人不貪戀北京的好處,北京城市規模的餅只能是越攤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