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3月14日電(記者 劉碩)近年來,“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公眾認知度越來越高,消費者主動維權意識增強。在媒體和各地消協的推動下,通訊產品、奶粉、家具等不少熱門的問題產品和侵權行為被公之于眾,維權朝著良性循環的軌道發展。然而,農民這一最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中間,維權意識還稍顯陌生,維權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農村是面積較廣、發展水平低的消費市場。由于經濟條件和消費水平低,農村地區曾一度成為了“三無”產品和假冒偽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如今,農民消費意識雖有改善,但坑農事件仍屢禁不止,農民面對消費糾紛往往由于不了解維權流程和方式而選擇忍氣吞聲。
農村生產關系到所有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籃子,如果農民在種子、化肥等基礎農資產品的消費過程中遭遇困難,又因維權困難而得不到徹底解決,長此以往只會縱容坑農害農行為生長,最終威脅到的是農業生產安全。
其實,近年來國家在農村消費市場的監管以及維權方面已經做出了不少努力,現階段需要完善的是,讓維權意識在農民群體中入心入腦,并主動提供消費行為的指導,讓農民樹立起正確的消費意識,進而掌握維權的方式方法,打通農民維權的渠道,讓農民維權不再難。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幅明顯,但農民在消費中的弱勢地位卻沒能與收入的增長相匹配。消除消費過程中的后顧之憂。農民的權益不能被忽視,農村更不應成為被3·15遺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