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楊翼)2013年,中國創下了平均霧霾天數52年之最的紀錄;馬年伊始,中國再度遭遇持續一周、波及百余萬平方公里的大霧霾侵襲,中央氣象臺數次發布黃色預警,許多城市發生重度污染。霧霾問題已成為中國一些城市的標志性難題,可以說是同呼吸、共命運。2014年兩會期間,有關霧霾治理的問題也引發了兩會代表委員的熱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提到了“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充分表達了新一屆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省長蘇樹林強調,“治理污染,不僅要肯出血,還要敢割肉。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新項目絕不能要。同時,還要把落后的污染企業關停或升級改造,這一定要下決心!”
“壓減產能是防治大氣污染的硬任務,硬任務得用硬措施,即使傷筋動骨,也得真刀真槍地干。”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表示,“鋼鐵、水泥、玻璃不能再新增1噸產能,新增1噸,黨政同責,就地免職,必須執行。”陳國鷹代表對此也持相似觀點,“為了GDP肆意污染藍天的做法,一定要追究責任,問責到位”、“全社會一定要痛下決心、齊心協力控制并消除污染”。
至于加大治理霧霾投入力度,在潘碧靈委員看來,中央財政安排100億來治理霧霾還遠遠不夠,環保投入占到GDP的3%以上,環境質量才會得到改善。
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認為,治理霧霾要“老虎蒼蠅一起打”,要挖出監管不力背后可能隱藏的腐敗,要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飯產業”開刀。但現在可能是大量被壓被砍的都是“蒼蠅”級的小企業、小作坊,很少有“老虎”級的大企業、上市公司,真正的排污大戶關停并轉遙遙無期。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也表示,千絲萬縷的利益鏈讓一些地方治理霧霾時投鼠忌器,應當將“空氣質量逐年改善”作為區域發展約束性要求,建立起剛性約束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孫菁指出,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一個突出局限性是處罰力度不夠,導致排污企業違法成本太低。對查實的數據造假企業,行政處罰額度最高是廢氣數據造假罰款5萬元,這甚至比不上企業一天的治污費用。
“處罰要出重拳,讓情節嚴重的排污企業‘傾家蕩產’”,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提出。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也強調“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是污染履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有一個法律震懾的理念,針對像環境污染這類屢禁不止的違法行為,不單是行政執法,如果違法行為比較嚴重就可以訴之于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