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幾天連續出現重污染天氣,很多市民質疑為何未啟動最高級別的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據新華社報道,北京環保部門近日回應:當時北京市的空氣污染狀況并沒有達到“預測未來持續3天交替出現‘重度污染’或‘嚴重污染’”的橙色預警,或“預測未來持續3天出現‘嚴重污染’”的紅色預警級別。
盡管官方有說法,但新華社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很多北京市民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認為應該提高預警級別,甚至啟動應急預案。官方數據的和公眾感受為啥差別這么大?有專家指出,由于不同區域污染物濃度、個人體質等多方面的差異,人體的直觀感受并不一定能準確反映污染的具體級別。更有環保人士指出,對于PM2.5的監測和預測,與天氣預報比起來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看到這里,人們可能要悲觀了,天氣預報都常喊“狼來了”,空氣污染預測還不如它!
空氣污染預測水平提高的確需要一個過程,但因事關百姓健康,能不能多些人文關懷?
我們來看看,這次污染離紅色預警有多遠。北京市環保局在官方微博上發布的信息顯示:“14日夜間,煙花爆竹燃放導致PM2.5峰值濃度超過500微克每立方米,由于大氣靜穩、擴散條件較差,PM2.5濃度下降緩慢,持續影響到15日。根據市環保監測中心15日判斷,16日中午前后全市自北向南空氣質量將逐步改善。”應該說,這次污染離紅色預警僅僅一步之遙。在千萬市民的健康面前,如此教條的決策何其冷酷?再者,從“自北向南逐步改善”的說法起碼可以推出北京南部可能達到紅色預警的條件。對于北京這樣大的城市來說,如此“一刀切”預警科學性幾何?還有,既然是預測,為什么元宵節前不確定預警級別,而是以第二天的監測數據決定?元宵節是燃放煙花爆竹的最后一天,加上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連續兩三天的重度污染是完全可以預測的。
翻開《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對于污染級別的預測規定很籠統,預警級別是由環保部門單獨決定,還是需要氣象、衛生、交通、園林綠化等多個部門會商?是分區域預警還是全市范圍預警?從這次的應對來看,答案很難令人滿意。還有,爆竹燃放時限已過,很多人“以身試法”卻沒有受到處罰,依照這樣的執法力度,空氣污染應急預案即使啟動,執行效果也堪憂。類似問題不獨北京存在,一些城市的應急預案成為擺設也屢見報端。
公共管理需要良法善治,完善法規和制度是基礎,根據實際科學地執行是保證。否則,再多的規定都只是“僵尸”。完善空氣污染應對機制,起碼有兩方面的工作可以更細致些:一方面,政府各部門應加強協作,形成合力,提高空氣污染預測的準確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在遭遇污染天氣時應加強主動性,根據不同預警級別制定更細化、更具執行性的應對措施。一句話,在空氣污染方面,預測得嚴重些,應對得積極些,理所應當,因為這關系到千萬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