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評論:霧霾天氣再度成為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最大焦點,多地首次將治理霧霾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上海“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楊雄市長提出,今年環保投入繼續占GDP的3%左右,加大PM2.5的治理力度,并積極探索生態紅線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在環保事業中,如何發揮市場調配資源的作用,讓企業自覺和主動參與減排節能?
林?。何廴臼怯捎谑袌龅尿寗釉斐傻?。二氧化碳排放肯定與能源消耗有關系,能源消耗與霧霾也肯定有關系。制造排放的正是企業。企業制造污染排放和地方保護它們的原因在于有利益,包括就業、利潤、GDP等等,是關于發展的問題。只有創造一個有效而巨大的節能減排市場,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節能減排的產業能制造出很多吃飯的機會,才會發生質的變化。光靠對污染企業罰款和整改,那永遠也整治不好,它還是要靠排放來解決生存問題。所以市場機制是決定性因素,我們要推動和制造一個比污染型市場更大的減排市場,讓參與者是賺錢的,能夠解決就業和保持可持續的發展。如果有這樣一個足夠大的市場,更有發展空間、更有效率,還有企業不愿意參與進去、不愿意放棄舊的生產模式,那就是違法犯罪和道德良心的問題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不斷強調市場的作用,節能減排同樣是這個問題。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導和設計這個市場,推動它的形成。中國不差錢,就缺價格信號,如果有了真實的價格指導,就有了效益動力,企業就會去積極尋找節能減排的領域。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我們交易所現有191家企業進場,他們的意愿、認知程度以及我們的技術成熟度跟2010年比起來不是簡單的改觀,而是質的改變。產業界已經接受綠色觀念,也非常愿意向這個方向去發展。
解放評論:讓環保成為企業的主動行為,政府應該創造哪些制度環境,提供哪些公共服務?
林健:在運作機制上,與其他商品市場不同的是,政府在碳交易等環保市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碳交易總量的核定屬政府職能,而通過市場機制配置的需求效率是最高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重要作用。在2010年以前,環保產業面臨的問題是企業參與意愿不高、運作機制不規范和標準制定困難等,但是現在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這跟整個社會的共識有關。大家也都認為綠色產業中是有商機的,只不過我們怎么把這個市場設計得更完善、更有效率。就像20年前設計股票市場一樣,當時一開始不夠系統化、不夠規范,我們現在的問題其實就是要讓這個市場規范、可控、降低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應該著力于為企業提供市場基礎設施。比如怎么去判斷企業排放了多少,怎么讓各種標準和機制去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這個公有的知識產權需要政府投入去支持課題研究和平臺建設。中國既要保持高度的經濟增長,又需要保證能源安全與能源效率,同時還要面對能源消費后的環境壓力。我們希望通過“無形的手”來推動政府總量控制下的資源市場有效配置。
解放評論:上海在推動和引導環保市場方面有什么經驗嗎?
林?。阂怨澞軠p排為例,上海作為能耗總量控制全國先行先試的省市之一,在“十二五”期間首次引入了全市能耗總量(包括煤耗總量)控制目標,并在主要領域、行業之間進行了目標分解。但另一方面,相對全國而言,畢竟上海的能耗總量不高,企業數量少且類型分散,所以我們設計一個環保減排的市場機制,要解決的是當前中國的污染形勢,而不是只為了應對上海一個地方。新聞報道說,有一種意見對上海的霧霾治理不滿意,但這不是上海的問題。比如上海的PM2.5,不是靠自己治理就能治理好的,它很可能是整個華東乃至全國的問題。所以上海要支持的是能夠為全國環境治理提供經驗和方案的平臺,上海要推動的是相關產業的延伸,這就涉及到技術和機制。比如要能夠對排放進行數據化測算,也就是一個標準化過程。標準制定不僅要求國家確定總體目標,還需要對相關技術進行核準制定,對第三方認證制度進行授權,以及建立交易制度和懲罰機制。簡單來說,就是由政府來為這個市場做好標準規范和機制設計的基礎建設。在這方面,上海一直在竭力推廣可共享可復制的成果。比如,上海是第一家印發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的試點城市;上海率先發布九個行業的碳核算和報告方法;我們交易所制定的交易相關業務規則和規范文件,也是試點城市當中最為系統和完善的,在全國市場里具有相當影響力。上海應繼續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建立一套結構清晰并具有國際視野和示范意義的環保產業規范和機制,把這些經驗逐步推向全國、接軌世界,積極推進新能源、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和上海產業結構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