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變市民,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需要很大的投入,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市民化成本無疑是最大壓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市民化成本由誰分擔?如何分擔?本期予以關注。
給不了戶口,先給市民待遇:
新市民積分管理,醫保個人只掏150元,剩下450元政府買單
張家港,長三角的一座新興港口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民工紛紛涌入。統計顯示,張家港本地戶籍人口為89萬人,外地人口有64萬人,外來人口成為主要勞動力。
如何解決這么多外來人口的利益訴求?去年,張家港對全市居住3年以上的2.5萬名農民工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八成最希望子女進公辦校,有五成盼望小孩加入當地醫保,而想要落戶的僅三成。
“進城農民工更看重戶口背后的權益。”張家港新市民事務中心主任聞振平說,教育、就醫等公共資源都和戶籍捆綁在一起,而城市的公共資源也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對外來人口全部開放,怎么辦?
給不了戶口,就先給市民待遇。張家港“試水”公共資源與戶籍制度脫鉤,政府每年向新市民子女提供相當數量的公辦學位、居民基本醫保指標和一定數量的入戶指標,根據個人表現進行積分排名,競取相應資格。
“我兒子和本地孩子一樣,已經辦理了醫療保險。”12月10日,江蘇省張家港市的新市民賈慶向記者展示了他孩子的醫保卡,一臉喜悅。賈慶來自安徽省宿州市,3年前到張家港打工。如今,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新市民“積分”,爭取到與本地人同樣的權益。
“拿著這張卡,到社保窗口去辦理基本醫療保險,和本地小孩一樣,大病報銷限額最高30萬。”錦豐鎮新市民事務中心主任夏永剛說,基本醫療保險人均出資600元,但現在個人只要掏150元,剩下的450元由政府財政買單。
張家港市委書記姚林榮說:“我們在全國縣級市中率先推出《新市民積分管理暫行辦法》,通過此種模式,讓新市民享受到人性化關懷、同城化待遇、均等化服務。”截至目前,張家港市已有1.5萬名新市民子女參加居民基本醫保,1.65萬名新市民子女通過積分實現就讀夢,700余名新市民獲得積分入戶準入資格。
政府財政支出壓力不小:
每年新增隨遷子女6000人,公辦學校吸納75%,農民工子女學校接收25%
今年43歲的黃淑華是湖南益陽人,她和丈夫在張家港市經營一家電機公司已有10多年,兒子從小跟隨父母讀書。“孩子上學一直是我的心病。”黃淑華說,找人托關系,出贊助費,因為戶口沒過來,只能先上了私立學校。最近對照積分項目,符合條件,才把小孩的戶口遷過來,享受同等待遇。
“為了實現這個同等待遇,流入地政府花費的財政投入可不少,光新建校舍就要花幾個億。”張家港教育局副局長錢潔雅向記者算起賬來。
錢潔雅介紹,張家港共有16萬適齡兒童上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6萬人。“本地戶籍學生數量近3年基本沒變化,但外來人口子女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長。”每年10%增速,意味著張家港每年新增6000名學生,要新建5所學校,還要改擴建10所學校。錢潔雅說,這幾年新增財政投入主要用于外來人口子女教育上了。“按照本地戶籍學生的數量,我們早就可以實現小班化教學了,但目前每個教室大約要容納48個學生。”
目前張家港公辦學校大概吸納75%的外來子女,8所民工子女學校接收25%的學生。
錢潔雅介紹,為提高農民工子女學校標準化水平,采取“以獎代補”給予獎勵,獎勵經費由市、鎮兩級財政各承擔50%。從2012年起,張家港還按照414元每人每學年的標準,下撥外來子女的教育經費;還向農民工學校委派公立學校教師,比例不少于總師資的20%。“這些都是需要投入的。”
隨著新市民積分制度的實施,一部分符合條件的新市民納入了戶籍人口管理。對積分一時達不到標準的新市民,張家港市出臺了加快同城化待遇的相關文件,共設定了7大類17個項目。除了教育,還有醫保、社保、廉租房等方面的公共開支。
張家港市新市民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松祥介紹,每年給達到入醫保標準的新市民子女進行保障,今年共有1.5萬名學生,財政為此拿出675萬元。今年,還幫辦理居住證的54萬外來務工人員購買商業意外保險,僅此一項,政府就投入了218萬元。
該政府支出的還有不少。以新市民基本醫療篩查和培訓為例,去年以來,張家港市開展計生隨訪、婦女病普查、“兩癌”篩查等項目,財政支出累計近5000萬元。
不同領域成本分擔主體不同:
公共服務政府支出大頭,社保支出主要由企業和個人分擔
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由誰分擔?如何分擔?
蘇南某鎮一分管教育的黎副鎮長說起農民工帶來的教育壓力,直搖頭。她所在的鎮是當地有名的制造業大鎮,總人口為40萬,其中外來人口27萬。隨著外來務工人員的不斷涌入,孩子的教育成了頭等大事。她給記者看了一份有關該鎮師資的情況表,上面顯示,學生總數為19851人,在編教師1059人,代課老師333人。
為什么有這么多代課老師?“教師編制是上級教育部門定,但新增加的學生實在遠遠超過新增教師的編制,所以只能用代課老師。”她說。按規定,一個教室最多容納50名學生,但因為外來學生實在太多,公辦學校的每個教室至少有53名學生,每年鎮上的教育基建支出要2億元。
她介紹,這個鎮目前有42所無證幼兒園,去年關閉8所,今年計劃關閉5所。為了保證外來人口子女上好的幼兒園,政府投資9000萬元建了一個可容納1000名孩子的幼兒園,這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幼兒園,但今年9月開園后立刻爆滿。
黎副鎮長說,建設學校主要由區和鎮兩級財政承擔,今年鎮建幼兒園,區財政承擔了40%的資金,但到了2014年,這個補貼就沒有了。
“應該‘錢跟人走’,把投入補到流入地政府。”錢潔雅也說,在江蘇,省財政對每個學生有一筆教育支出,但很多蘇北的學生已經在蘇南就讀了,省財政給學生的這筆費用依然劃撥到這名學生的戶籍地,這就很不公平。
新市民養老也是一筆大的開支。鎮勞動保障部門負責人說:“社會保險的費用,主要由企業和個人承擔,目前5個險種加起來,企業一年大概要為一名工人承擔7200元,按照我們鎮有10萬農民工參加保險來計算,則一年的積累有7.2億元。”
對于過去未參加養老保險又即將退休的外來務工人員,按規定,一次性交足15年13萬元的養老保險,便可享受退休后700元的退休金。據測算,13萬元只夠支付8年的退休金,8年以后的退休金則全部由政府承擔。“如果農民工在我們鎮定居下來,那以后財政壓力就非常大。如果以后這名工人回到當地,當地的財政壓力就大。”這位負責人說,對于這方面的欠賬,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都不愿承擔。
張家港市委黨校副教授楊敏認為,農民工市民化的本質是突破了城鄉居民身份界限和制度壁壘。不過,放開落戶限制后,也會給教育、交通、醫療、養老等帶來巨大壓力。“因此,有區別的、松緊有度的制度過渡是非常有必要的。”
專家表示,針對城市公共服務產品的類別,應采取差異化的轉移支付與財政分擔體系,以“誰受益,誰承擔”來明確主體責任,讓“錢跟人走”,形成成本分擔的合理機制。